chenfeiyu
2008/11/12 16:58:12
抗击金融风暴的智慧 "衰退时尚"兴起
最近很多传媒报道,美国在金融海啸的洗礼下,国民过着"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悲惨生活。大量金融业者面对失业窘境,荣华富贵灰飞烟灭,甚至很多专业人士例如医生、律师等,也抱着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的心态,前途黯淡。
国家危机总是刺激储蓄上涨的。二战期间,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到25%。于是,不少专家预测,美国人为了适应新形势,会迫于无奈改变他们近几十年来的生活模式---戒绝先使未来钱的习惯,从此不再沉溺在病态的消费欲望中,尤其是《欲望都市》中穷其一生追求"两个L"(Love and Label,爱和名牌)的生活态度,更是一去不复返。
抱持这种看法的专家,也实在太小看了现代人对消费的坚持。穷风流饿快活,穷也要穷得有尊严!在今天,节约的负面含义"吝啬、小气、抛弃乐趣"都被摒弃在外了。"我们节约的目的不是为了削减成本,减少开支,或者增加储蓄,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务。"美国价值研究所主席大卫·布兰肯霍恩说。节俭同样也可以有许多美妙迷人的东西,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财富之路》就知道了。为了继续享受消费带来的乐趣,"衰退时尚"(Recession Chic)的讨论因而大行其道。什么是"衰退时尚"?简单来说就是看菜吃饭,降低消费层次。
给消费者继续消费的理由
当然了,在如今的经济气候之下,买一个四到五位数的手袋看起来已经很疯狂了,时尚业仿佛也应该有一些新的内涵。Chanel、Prada、Gucci统统买不起,妥协一下,原来也有很多低价品牌,可以帮助你用少量的金钱营造名牌味。
"衰退时尚"讲求眼光与真正的品味配搭,当中大有学问,于是就有一些所谓Recessionista---"衰退时尚达人"的出现,这是与 fashionista---顶级时髦的人相对应的一类人。他们同样过着华美的时尚生活,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追逐一线国际大牌,不抢购限量版纪念版,不一掷千金购买一条手链一只皮包,他们淘小店,买二线品牌产品,熟知如何趁着打折季囤积好货色,甚至透过网络互相交换讯息,分享消费情报,介绍自己在经济状况最差劣的时候,如何贯彻"衰退时尚"的最高指导原则---平、靓、正!
这一术语可能是新的,但是在艰难的岁月里转换消费观念的理念却早已有之。1930年大萧条开始的时候,希尔斯公司的一本目录提供了"智慧经济精神下的新模式外套",商品标价都在9.75美元到25美元之间。口号为 "聪明点,节俭点"和"时尚经济看过来"的一些促销服装价位则在4.98美元到8.98美元之间。
1987年股市崩盘之时,设计师们纷纷开始推出不那么贵的二线品牌。比方说,1989年唐娜·凯伦推出的DKNY。
当然,"衰退时尚达人"根源于经济状况的艰难。财政主管人员率先使用这个词语来指代那些预言了经济衰退,或者相信经济衰退将会在长期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那一类人。但是在过去的6个月内,国际法专家、零售商人,甚至为数不少的消费者们,给了这个词语新的定义,并且将它与fashionista相对应起来。
加利福尼亚的IBM市场经理玛丽·霍尔过去用的是Anya Hindmarch的1235美元的皮质镶金属配件的手袋。听到经济危机的警报声之后,她转而到Target购买款式类似的手袋,设计师还是Anya Hindmarch,不过材质是聚氯乙烯,价格是49.99美元。"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我也要有点改革了。"霍尔太太说。霍尔太太甚至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博客,在上面记录她买到的便宜又时髦的东西,网址是therecessionista.blogspot.com。
精通各种新兴词汇与俚语的词典编辑格兰特·巴兰特说,这个词的诞生其实是给了人们买更多东西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给了消费者继续消费习惯的理由。"
节约的道德价值在下降
实际上,和许多三十多岁的美国人一样,我的父母在大萧条及二战期间都还是孩子,而这样的父母给了我"厉行节约"的教育。回忆起那个时候,节约根本不仅仅是在艰难时期生存的必须而已,而是一种长期以来都得到推崇的美德。即便是我的青少年时期,什么"省下来的一分钱就是赚到的一分钱"、"用到尽,穿到破"、 "能用旧的就不换新的"之类的俗语都还被很认真地学习过。而今天,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箍环撑裙一样古怪而不合时宜。我们可以说经济理念来来去去,但是提倡限制消费的那种节约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用来指导人们今天对金钱的态度及行为了。
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的储蓄率低--今天美国人的储蓄率是六十年以来最低的,估算结果接近于零。同时,个人债务却是创纪录地高。围绕这个趋势,经济学界有一些很有趣的争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弗·D·卡罗尔说:"毫无疑问人们的储蓄率在下降。毫无疑问节约的道德价值在下降。"但是他补充了一句:"对于一个储蓄需要越来越少的世界来说,这或许是一种理智的做法。"
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节俭经济的经济学教授乔治·温斯坦最近研究了习惯节约的人和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之间的区别,得出来的结论非常惊人。在世道正常的时候,习惯节约的人的确比大手大脚的人用钱更加谨慎更加少。而一旦情况开始恶化,习惯节约的人开始心慌意乱失去安全感的时候,则会变得比平时就大手大脚的人更加容易挥霍。他的结论是,节约不仅仅是一种脆弱的品质,对很多人来说它"对于环境条件来说极为易变 "。所以他提出,哪怕是为了避免过度挥霍也不应当提倡握紧钱袋抵制消费的节约态度,相反,保持一种长期的、一以贯之的、和缓的、正面的、积极的消费观念才是更值得提倡的。而这,不正是Recessionista们正在做的吗?
商界方面也留意到了这个"难得的机遇",于是尝试推出 Recessionista Collection来促销。美其名曰为"衰退时尚"的时尚潮流做出点点贡献,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大出血大减价。真是不能不佩服他们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使大家有理由相信超强的复原能力一定能克服金融海啸带来的影响。还是那句老话:在环境最坏的时候,纵使我们没有乐观的理由,但也绝对没有悲观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