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now
2008/11/12 10:39:37
银监会下发多道理财"限令"
商业银行要开展结构性理财产品自查、下发代客境外理财业务风险提示……近日,银监会连发几道理财产品"限令"让本已风雨飘摇的理财市场再遇震荡,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门采访。
结构理财南京难寻"芳踪"
一方面是银监会的严厉监管,另一方面银行自身对结构性产品的热情也锐减。据了解,从9月份开始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减少,10月份相比8月份减少了一半。11月份外汇理财市场100多款产品中,仅剩下14款浮动收益的结构性产品,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一家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几乎全面退出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结构性理财市场。在金融市场动荡之下,银行已经开始规避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风险。
光大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在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今天,再频繁推出高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显然不合时宜,所以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已经不再是我们对客户的主推产品。另外,对于银监会的通知他们内部已经在会议上学习和讨论过,到时候会根据总行相关要求进行改进,"尤其是风险教育这一块"。而记者日前到南京多家银行的网点走访也发现,客户经理目前向顾客推荐的产品已经少有结构型理财产品了。
金融风暴让理财投诉增多
"全球金融风暴对银行产品影响非常大,客户对银行的投诉越来越多,尤其是理财产品方面。"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近日在金融营销圆桌会议上透露。当前形势下,最大限度留住客户是国内银行业的第一要务,但理财产品营销中缺乏诚信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受到股票、商品及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曾经风光一时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正因难以实现预期收益、损失本金而遭遇大量投诉,投诉内容多集中在银行"风险提示不足"、"判断市场趋势有误"等方面。对此,银监会日前下发通知,要求银行重点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风险管理、宣传营销、投资运作和客户投诉等方面进行自查,妥善处理客户投诉。
低风险产品成为投资热点
综合过去一年银行各类理财产品的表现,让银行蒙羞的产品均与股票和海外有关,而原本不起眼的票据类和信托类稳健型理财产品收益稳定,不仅为银行赚足了面子,更为投资者获得了稳定的收益。全球股市从去年开始深幅调整,投资者对高风险产品唯恐避之不及,而以银行信贷资产、银行承兑票据为内容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则成为资金避风港。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在6%以上,成为投资者战胜CPI的首选。在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海外市场无好转迹象、人民币进入降息通道的三重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中债券类和信贷类产品仍有望保持一定优势,不过受人民银行连续降息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上述两类产品收益走势将出现分化,债券类产品收益有望由低走高,而信贷类产品有望由高走低。
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下降将对债券带来强力支撑,目前债市仍是机会大于风险。受此影响,银行债券理财产品的收益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并有望延续到明年上半年,目前该类产品年化收益在3.5%至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