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有利息、佣金、年费和滞纳收入,还有像销售分期、POS分期等高收入业务
大规模圈地运动之后,中国信用卡市场步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
将不同人群细分、不同服务与功能细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其中,高端客户成为各家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有些银行甚至主动调整客户结构,"摈弃"低端或潜在危险客户。这一方面出于银行利润"二八定律"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对信用卡市场危机的提前预防。
拓展高端客户以减少危机风险
一场金融海啸,再次提醒银行--竞争的核心在于风险控制。
次贷危机已使世界顶级四大投行消失,十多家银行倒闭。而担心还未停止,人们害怕接下去美国会出现大面积信用违约,那信用卡危机也将爆发。
《纽约时报》10月29日报道,美国银行业正逐渐在信用卡发放和授信额度上"收紧裤腰带"。美国运通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等的信用卡业务,主要提供商已经开始对信用卡新申请者制定更严格标准,同时削减最具风险客户群在所有信用卡客户中的比例。
对于中国信用卡市场来说,"卡债危机"还比较远。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信用卡风险目前仍然可控,没有扩展到次级对象,还不至于产生很多坏账。重要的是,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数字显示,信用卡的危机相对于房地产不良的显现要晚一些",兴业银行()零售银行管理总部副总裁、信用卡中心总经理严学旺在接受理财周报专访时表示,"我们在今年5月后也采取了一些主动措施,比如调整客户结构,鼓励分行多做金卡、白金卡,奖励力度相应调整。这一个月新增的金卡用户占比已达47%。"
据悉,兴业银行最近就推出了一组高端信用卡产品,名为"悠"系列,共三款白金卡,分别提供商旅、高尔夫和健康医疗的"专项的贵宾服务"。
其客户结构的调整,使得兴业银行这一月新增的金卡用户占比一下子从20%提高到47%。这一年,兴业银行已经发了1万张白金卡,卡均交易量处全国前三。
另一家商业银行的副行长不久前也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主动放弃了一些低端、有潜在风险的客户,宁愿降低个贷的比例,也要保证风险控制。
事实上,从****信用卡出现危机时的经验来看,高端客户的消费能力不受影响,正是危机中表现最好的客户。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陆德益透露,"根据万事达亚太区发表的数据来看,在中国有超300万户的家庭年收入在2.5万美金以上,一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年收入超过2万美金可以看作信用卡市场的一个分水岭,他们在信用卡消费上更加旺盛,而且这个规模马上将达到800万户。"
"高端产品萝卜白菜一样兜售"
理财周报记者也了解到,银行在调整客户结构时,采取了更加审慎的信贷政策、严格的贷后管理。比如,第一次用卡的客户修改电话、手机密码,银行会认为此类客户风险比较大,采取重新核实。
甚至对一些套现交易的客户和商户,各家银行在采取"整顿措施"。比如,先采取2次提醒、降额等措施,"屡教不改者"实施"止付"措施。
在"筛选"掉潜在风险客户之时,争夺高端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手段最常见的无疑是"免年费、折扣年费、积分换年费"等,常被业内称做"高端产品像萝卜白菜一样兜售",成了街市产品、大众化产品。
"国外的同行很看不懂国内信用卡市场,如此低价竞争只会步入恶性循环。"某股份制银行高层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潜在的风险不可忽视。
"没办法,信用卡追求的就是规模效应,最终盈利也往往取决于规模量。"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对此,有银行人士反对说,高端信用卡产品变得越来越低价竞争,这只会引起服务的缩水。"在白金卡推出的前期,市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形式、关注噱头,之后客户还是会最终回到关注信用卡权益上。"
"真正的高端客户看重的不是降价,而是性价比,必须让客户感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程昊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目前,信用卡业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利息收入、佣金收入、年费收入、滞纳收入,还有像销售分期、POS分期这样的高收入业务。过去几年,佣金收入、分期付款等是信用卡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现在随着商户扣率的下降,佣金收入在减少,信用卡最核心的收入--利息收入在稳步提升。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利息收入都占到了40%以上,浦发银行()的占比则将近50%。
不良率在3%-4%利益最大化
"在信用卡业界有'5年打拼、8年盈利'的说法,但中国可能更长。一方面平均利息比较低,另一方面扣率也低。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规模发卡之后,也逐步趋于理性状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中国当前的商户回佣率与欧美相比整整低了30%-50%。随着商户返佣率的降低,利息收入已经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第一大利润来源,其中循环透支余额的量是信用卡利润最核心的部分。
但是,这部分收入好比双刃剑。如果用户每月按时还清贷款,银行无利可图,如果用户每月只选择最低还款额,累积大量循环透支额,对银行有利可图,可是累积了一定的风险。所以如何保持一定的信用卡不良率才是找到风控与盈利的制衡点。
据悉,今年以来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有所上升,但各家的不良率差别较大。如招行2008年中报披露,信用卡不良率由年初的1.92%上升到期末的2.74%,处于银行前列;兴业银行6月末的信用卡不良率为1.49%;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不到1.5%。
"信用卡不良率在3%-4%之间,是可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压得很低的话,盈利也低。"严学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招行行长马蔚华也曾表示,国际上信用卡的不良率是4%,国内信用卡的不良率远低于这个数字。
当然,国内信用卡的不良率还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但是韩国信用卡市场滥发信用卡导致的信用卡危机值得追求规模效应的国内银行机构注意。
上海银监局前一阵就表示,如果商业银行违反规定和审慎经营原则,继续向还款能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核发信用卡,或产生学生卡大量透支、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等风险和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