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封闭式和部分开放式基金合计要在披露前后,强制性卖出1000亿元以应付分红”的新闻让众多投资者的神经再度紧张起来。机构投资者如此近乎自杀的行为到底是否属实,专家对基金分红带来的影响的解读是否正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追踪和分析。
基金集中兑现应对分红可能性不大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基金是否会在年报公布前后集中将手中的股票兑现,如果此种行为大量出现,那么所谓的分红共振效应就会影响到市场的稳定。对此记者从几个角度对基金是否集中卖出股票进行了判断和分析。封闭式基金由于自身利润分配的硬性规定,必须将其当年实现收益的90%都进行分配;而大部分开放式基金并没有在合同上明确规定要在固定时段对收益进行分配。从今年一季度在所有的335只开放式基金中,仅有47只进行了分红,而且由于开放式基金分红策略的宽松,大部分开放式基金都不会选择在目前这种急速下跌的市场中将股票兑现分红,况且由于赎回压力相对较大,开放式基金还要留出富裕的现金头寸应对风险。因此,在基金年报公布前后,开放式基金卖股票分红的动力十分有限。
同时,几家基金公司分别向记者表示,并没有出现在最近大量被动卖出股票应对分红的情况。而之前通过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了解到,封基分红一般会分批将股票兑现,这样可以减小对持有股票股价的影响。
虽然通过去年四季报可以看到封闭式基金的股票仓位较高,但也正是由于封闭式基金不受赎回影响的特点,其在一季度的减仓反而会更加便于操作。截至3月28日,在34只封闭式基金中,有2/3的损失都控制在20%以下,而开放式基金中股票类基金则只有不到一半达到了这样的业绩。根据一季度下跌市场的表现特点,显然是仓位越轻损失越小,因此可以推断出封基从年初就已经开始逐渐减仓以应对当下的分红潮,而且也避免了净值的更大幅度缩水。
封闭式基金拖延分红事出有因
封闭式基金在当下大跌的市场中进行收益分配一方面是由于其年报出炉的时间“生不逢时”,正好赶上市场极速跳水,给人感觉机构在自杀性砸盘;另一方面,很多市场内部忌讳谈的问题是拖延分红的关键。
之前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时点很难把握,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些机构持有人的影响。据介绍,由于封闭式基金风险相对较小且收益稳定,很多保险、法人单位等机构投资者都会大规模、长期地持有封闭式基金。因为2007年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取得了出人意料的丰收,很多机构投资者也就希望封闭式基金能够在今年一季度再进行收益分配,这样做可以使去年取得的收益划归到市场状况很不稳定的今年,避免了“去年丰收,今年绝收”的尴尬。因此,众多机构封基持有人纷纷向基金公司施加压力,要求将主要是在去年前取得的收益拿到今年再分配,造成了近期封闭式基金集中进行分红的局面。
而对于业内人士指出的基金公司拖延分红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几家基金公司人士都曾向记者表示并非如此,相对于每年计提的上亿甚至十几亿的管理费,拖延分红得到的管理费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理性看待封基分红
很多机构都在突出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投资价值,虽然封基分红确实比开放式基金分红更有意义,但过分强调封基的分红则不可取。从最根本的角度看,封基每年都要实行硬性分红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长期持有人来说,由于封闭式基金不能赎回,因此基金管理人要从每年获取的投资收益中分红以体现投资价值;二是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由于没有赎回压力,基金管理者需要通过硬性的分红政策来加强管理、避免出现封基“给他人做嫁衣”的利益输送问题,也可以减少封基扩大资产规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从投资价值的角度来看,封基分红会使折价率进一步放大,也就会使理论上的无风险套利可能性加大,这是封基分红最吸引人的地方。而除此之外,封基分红和开放式基金分红一样,都属于将“左裤兜里的钱放进右裤兜”,意义不大。因此,投资者一定要理性看待封闭式基金在最近的分红潮,避免将封基当成股票去频繁买卖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