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危机一来,外汇理财产品就纷纷告急,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一位外资银行资深投资专家看得很清楚,"之前,为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国内外汇理财产品以结构性产品居多。"这或许就是症结所在。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近年才兴起的理财名词,它是一种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根据挂钩基础资产的不同,可分为股票联接、利率联接、外汇联接、商品联接、信用联接、保险联接、混合联接等类型。对于投资者而言,结构性产品一般意味着高风险、高回报。
投资理财追求高回报,本没有错。但是,投资者在选购产品之前,往往只看到了利益,而未留意隐藏的风险。结构性产品的收益主要由其连接的金融衍生品而定,在市况好的情况下,挂钩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策略多是看多的,一旦市场风向突变,股市、汇市、债市等受到冲击之后,那些习惯看多的结构性产品无疑将要为误判买单。
银行也需要反思,当初,在设计结构性产品时,对衍生品挂钩对象的波动范围往往设定得较小,并且很少有完全看空的产品发行。这种对市场前景过分乐观的"一厢情愿",在这次金融风暴中遭到无情的打击。眼下,我们正在经历太多投资惨败的个例,最近的就是"中信泰富"案,其元凶同样是结构性产品。
当与汇率、利率或商品指数等挂钩成为一种流行时,投资者务求有一份清醒的认识。
从11月份外汇理财市场来看,100多款产品中,只剩下14款浮动收益的结构性产品,而且,其中9款来自于一家外资银行--荷兰银行,国内银行几乎全面退出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结构性理财市场。这表明,在金融市场动荡之下,银行与投资者开始有意识的规避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风险。
需要提醒的是,在反思结构性之忧的同时,我们不该将其一棍子打死,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今后,结构性产品的风险话题与回报诱惑应该是并行发展,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