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睁大眼睛 看清投资理财的“4大要点”
查看完整版本:睁大眼睛 看清投资理财的“4大要点”
2008/4/19 16:42:22
过去的只能代表过去,未来总是未知数。一切只能由事实来说话。近期,股市大盘的高位震荡和个股的普遍下跌,给习惯了单边上涨的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其实,投资风险并非局限在股市,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公司推出的证券投资类基金等,无不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投资者切勿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说明书和某一时间段的投资业绩所迷惑,要睁大眼睛,看清投资风险

银行理财:并非本金安全

一直以来,由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都被投资者认定为安全、无风险的投资产品。然而,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去年,小李将到期的10万元存款取出,一分为二。其中,一份5万元用于购买开放式股票型基金。考虑到其风险较大,就用另一份5万元购买了中国银行推出的首款QDII产品,主要投资境外债券市场。

然而,半年下来,基金收益率都超过50%,银行QDII却因收益率偏低,遭遇巨额赎回而提前终止。在3月22日清盘时,产品最终净值仅为1.0064。在6个月的时间里,给投资者的收益仅为0.64%,年化收益率不及1.3%,比市场上的货币基金平均收益还要低。为此,小李大呼上当。

其实,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并非一定就胜人一筹,特别是各银行推出的第一批QDII产品,收益率水平更是千差万别。部分产品因挂钩市场运行理想,获得了超越市场水平的收益率。而主要投资债券市场的QDII产品,则表现均不理想,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损。

业内人士表示,在多国处于加息通道的情况下,全球债券市场不景气,由此祸及主要投资债券市场的QDII产品。如招商银行的首款QDII产品---全球精选货币基金,主要投资债券市场,自去年11月1日成立以来,已运作7个多月,以美元为本金计算的平均年化年收益率为4.81%,而期间人民币兑中间价升值了3%。所以,投资者所获得收益无法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此外,部分挂钩型产品,也因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以人民币计算的收益并不理想。如交通银行的第二期"汇聚通"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由于挂钩的香港恒生指数冲破107%的触发水平,产品在3月21日提前终止。在半年的投资期限内,美元产品累计收益率为4%(年化收益率8%)。由于期间人民币升值较快,人民币产品实际收益率只有1.2174%,年化收益率仅2.4348%。

另一点需引起投资者关注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多数流动性较差,不可提前赎回,不像基金可以随时赎回。因此,对流动性有所要求的投资者,还需提前了解清楚理财产品的封闭期等情况,再决定是否下手。

点评:去年6月底,银监会公布了首批6家获得QDII资格的银行名单,银行理财正式进入海外市场,初期推出的QDII产品多以保本型产品为主。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银行为了提高QDII产品收益,不再提供保本收益。因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购买QDII理财产品,不能一味追求收益。  专家指出,每一个QDII产品都具有自己的特性,比如,有的产品有期限限制,有的则是开放式的。有的产品是固定收益的,有的是保本型的,有的可能存在亏损的风险。另外,每一个产品投资的海外市场不同,因此其比例配置不同,这些也会影响产品的特性。这些特性要和投资者的收益需求和风险偏好特性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QDII产品。

另外,从汇率角度来看,QDII产品把募集资金兑换成外汇后投资海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将面临潜在的汇率损失。如果产品收益低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就会带来亏损。

对所有QDII产品而言,人民币升值都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第一批推出的QDII产品,大多都提供汇率避险和不避险两款产品供投资者选择,而避险还是不避险,收益会有一定的差别。比如交通银行第一期"得利宝"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截至5月30日,如果选择汇率避险型产品,在前9个月时间里以人民币计算的累计收益为4.5%;如果选择未进行汇率规避的C款产品,以美元为本金计算收益,已实现累计9%的收益。

基金:没有不败的神话

连续两年的牛市行情,使证券投资类基金创造了高收益的不败神话,也席卷起一股基金投资热潮。随着基民队伍的扩大,许多新基民都认为"基金不败",只要投资基金肯定会赚钱。而之前QDII基金遭到疯狂抢购,也充分暴露了市场的非理性一面。由于新基金停发已经有一段时间,冲着新基金的"稀缺性",许多投资者在没有弄清楚QDII基金究竟是何物的情况下,就加入了抢购大潮。

然而,近期大盘登上6000点以来,走出连续下跌的行情。但出乎意料的是,市场的持续震荡也没有降低投资者的热情,基金出现净申购的消息此起彼伏,前来询问的投资者络绎不绝。他们普遍认为"基金是没问题的","大跌之后可以抄底"。5月刚入市就尝到基金的甜头,成功规避"5•30"大跌的田田,也借机追加了资金。

随着股市调整的延续,股票型基金收益也大幅缩水。一些新入市不久的基民,发觉手中的基金不仅跌回买入价,还亏了不少。田田也不例外。"不仅前期买的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新买入的基金更是被套了",田田无奈地表示:"基金不是说稳赚不赔的吗?基金公司专业操作咋还赔钱?"

田田的疑惑代表了大多数新基民的想法。其实,基金并非稳赚不赔。随着股市震荡,基金净值也会有上下波动。许多新入市的基民对于专业知识了解不够,需要多加学习,了解市场风险,以保障资金安全。在"5•30"基金热时,甚至有老太拿着一箩筐钢镚儿前去银行排队买基金,末了还问银行理财经理:"这基金买一年利息多少?"

随着大盘高位运行后风险的加剧,为了向新基民提示风险,目前银行在销售基金产品时都多了一份"基金产品风险提示函"。理财经理向基民推荐基金产品前,会首先提示"买者自负"的原则。提示函强调:"基金相对于股票而言风险较低,但基金份额净值会随着股市行情而上下波动,并会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投资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净值存在下跌的可能。不建议投资者使用短期资金、借贷资金或者用于个人养老支出的资金进行投机。对基金持有人来说,选择长期投资是规避市场短期波动风险的制胜法宝。"

点评:兴业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投资的最大风险莫过于盲目。过去两年,基金创造了巨大的赚钱效应,这是许多投资者进入市场的诱因。"5•30"后,许多股民加入了基民的行列,更是强化了基金"包赚不赔"的预期。但没有谁可以保证过去的神话能够在未来延续,基金同样如此。从整体上看,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收益和大盘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不管是新的基金还是老的基金,都一样会亏钱。

对于基民而言,一定要将谨慎投资放在首位。一方面,降低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许多投资者抱着每年至少翻一番的心态进入股市的,但目前不少机构对于未来两年的整体收益情况都持谨慎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如在高涨的行情中介入,短期内承受的风险会比较大,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会比较重,新基民还需做好心理准备。

股票:关注七大风险

在前几年的熊市中,市场有句戏言"远离毒品,远离股市",以此来提示股市的巨大风险。随着最近两年步入牛市,且行情日益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新老股民纷纷涌入股市。

年中入市的新股民小张,一开始,出于谨慎起见,他不敢自己盲目乱投,于是就到处打探消息。在邻居老股民王大伯的指点下,他买入了某只题材股,该股因有资产注入传闻而股价一路飙升。哪知买进不久,就碰到"5•30"。前期疯涨的垃圾股股价一泻千里,小张追高买入的股票也被打回原形。无奈之下,小张只得忍痛"割肉"。

吃了消息的亏后,小张不敢再到处乱打探了,于是他决定埋头研究。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小张发现西部矿业、中海油服等新股,在上市后一个月内均股价大幅上涨,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在另一只新股上市首日,小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满仓冲了进去。哪知随后几个交易日,该股股价一路下跌,小张再度遭遇"滑铁卢"。

小张搞不懂为何自己屡战屡败。专家指点,其实他是犯了炒股"七宗罪"中的最后一条---非理性交易,最终吃了大亏。

点评:对于炒股新手而言,需警惕的炒股"七宗罪"主要如下:一是警惕与涉嫌内幕交易有关的交易行为。当前监管部门对两种股价异动较为关注:一种是上市公司发布业绩大幅增长、定向增发、资产注入、重大投资等重大事项前,股价异动,且存在账户集中交易的情况;另一种是伴随着市场各种传闻,一些本身具有关联关系或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关联特征的账户集中买入。股民对此类股价需格外警惕。

二是警惕约定交易。也就是市场俗称的"对敲"、"对倒",即存在关联关系或疑似关联的证券账户之间,大量或者频繁进行互为对手方的交易。历史上已经查处的操纵案,如"亿安科技"、"中科创业"、"德隆系"等股票的交易中,就大量存在上述违规行为。股民一旦买入这类股票,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

三是警惕虚假申报。主要指通过频繁申报或撤销申报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比如,一些"涨停板敢死队"在股票涨停板价位反复申报、撤销申报的行为,就涉嫌虚假申报误导市场、影响股价。这也提醒股民切勿盲目追涨停,以免高位被套,成为最后一个"站岗者"。

四是警惕拉抬、打压。主要指通过大笔申报、连续申报、高价或低价申报,造成大幅上涨或下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些短线大户为了维护股价,在尾市进行拉抬股价。对这类股价在盘中突然异动的个股,股民需格外警惕。

五是警惕连续集中交易。主要指一些可能存在关联关系的账户在一段时期内进行大量且连续的交易。由于该类信息较难掌握,因此股民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上"地雷"。

六是警惕异常回转交易。主要指在权证等可进行T+0回转交易的证券交易中,大量、频繁在相近价位进行回转交易,导致证券价格大幅波动。对此类股价异动,股民也需格外当心。

七是警惕非理性交易。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盲目听信博客、股吧等所谓"专家"的推荐,跟从买入,导致股价异动,自己也蒙受损失;二是在证券价格大幅波动时,盲目追高杀跌、频繁交易。

权证:输钱者大有人在

由于权证不设涨跌幅限制,其风险较股票更高一筹。然而,一些投资者认为,权证实行T+0回转交易制度,当天可以买入卖出,因此只要把握好节奏,炒作权证赚多赔少,可以轻松赚钱,轻松致富。尤其是深度价外的认沽权证,由于价格低、杠杆比例高,获利更加容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向来喜欢追求高风险的郭伟,注意到某网站贴出的一个帖子,内容关于次日即将到期的钾肥认沽权证将有"义庄"出手。于是,在6月22日,"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一个交易日,郭伟一开盘即用5万元资金全部买入该权证。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该权证价格一路下跌,最后以0.107元报收。

其实,像郭伟一样盲目买入该权证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交易所统计的数据显示,"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交易日中,共有6.19万个账户参与买入,买入并持有到期的有1.10万个账户。其中,有近六成是2007年4月1日后开设的新账户,有九成账户持股市值在6万元以下。当日买入并持有到期的投资者,实际上大多是新开户的中小投资者。这些账户合计亏损3460万元,户均亏损约0.31万元,其中亏损最大的为79.20万元。

而在最后一周买入交易并造成亏损的账户更是高达14.46万户,占比71.11%,亏损最大的为475万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钾肥认沽权证"最后交易日收盘集合竞价期间,该实际价值为零的权证仍以0.107元成交了1166万份。期间有488个账户参与买入,买入账户分布在南京、广州、长沙等143个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其中,买入20万份以上的账户有10个,合计买入807万份,占期间总买入量的69%;买入量最大的账户,期间买入400万份,全日买入500万份,该账户权证历史交易获利约28万元,当日亏损54万元;买入量第二大的账户,买入100万份,之前从未交易过权证。据了解,除个别账户是被他人盗用买入之外,上述10个账户在集合竞价期间买入量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6月22日是"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交易日。

由于对权证风险的不认知,盲目跟风炒作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事实上,价外认沽权证最终必然归零,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是"零和"交易。也就是说,一部分投资者的获利来自于另一部分投资者的亏损,认沽权证并没有创造额外的价值。投资者盲目参与炒作是一种"对赌"行为,也是"博傻"行为。投资者需充分认识深度价外认沽权证最终价值"归零"的本质和风险,谨慎参与,切莫跟风炒作,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点评: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权证投资可谓"九输一赢"。据统计,5月30日至7月20日,参与深市4只认沽权证炒作的账户共有135.34万个,其中99.95%是个人投资者;在个人投资者中,成交金额在10万元-100万元、1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88.12%。这些中小投资者中有近六成亏损,户均亏损0.43万元。

以"万科认沽权证"为例:整个交易期参与账户为68.40万,亏损比例高达56%,亏损金额为20.52亿元,户均亏损0.54万元(其中,2个账户的亏损在500万元以上)。

而在认沽权证大幅上涨时,投资者仍然容易遭受损失。5月30日至6月15日大盘出现一波大跌,认沽权证出现一波炒作,"钾肥"、"华菱"、"五粮"、"中集"平均上涨463.73%。但参与交易的96.94万户中亏损比例仍达36%,亏损金额20.75亿元,户均亏损约0.60万元(其中最大账户亏损约840万元)。

此外,权证在经历过度炒作、遭遇大幅下跌情况下,投资者损失更为惨重。6月18日至7月20日,"华菱"、"五粮"、"中集"3只权证平均下跌62.09%,期间参与交易的93.21万个账户中有70%亏损,亏损金额72.71亿元,户均亏损1.11万元(其中最大账户亏损1246万元)。

这些活生生的数据告诫股民,切莫贪图赚快钱而最终快输钱。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