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F产品被迫展期
所谓FOF,即Fund of Fund,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有些银行也把这类产品冠以"基金宝"的名称,FOF理财产品通常并不直接投资股票或债券,而是通过持有其他证券投资基金而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因为投资对象以"优选基金"为主,这些产品在推出时大多打出了"风险较小"和"抗跌"的口号。但目前的事实表明,在熊市中,银行系FOF不可能独善其身。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除部分发行于去年年终的银行FOF产品至今能保证略微盈利外,绝大多数产品均处于亏损中,亏损比例从10%到47%不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系FOF当初推出时的预期收益十分惊人,其到期平均预期收益大多在25%以上。"当时银行经理跟我说这款FOF比买基金风险小,预期收益又高,我才买的,谁知道现在都已经浮亏40%了,也不比基金好到哪里去。"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白领王小姐跟记者抱怨道,更让她不安的是,这款产品马上就要到期了,这意味着浮亏即将变为现实。
招商银行相关人士解释说,FOF产品疲软完全是市场因素,因为银行FOF绝大多数是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不久即赶上股市的持续震荡和暴跌,这对其短期收益影响很大,亏损少的往往是成立时间较早的,亏损多的一般是今年年初推出的产品。
至于银行系FOF产品期限为何大多只有一年,远远短于券商集合理财中FOF产品的3到5年期限,该人士表示这是出于短期获利离场为客户减小风险的初衷,"因为去年年底大家都在看多,普遍认为牛市还没到顶,那么产品时间设计越短风险就越小,最多只是为客户少赚点,没想到熊市来得如此之快。"
而在熊市中,正是这种短期的期限设计,让大部分的银行FOF几乎根本没有翻盘离场的可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尚在运行的银行系FOF产品超过了20种。记者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的网站发现,一些快要到期的产品已经贴出了免费展期公告,即银行准备继续FOF产品的投资管理,客户可以选择承担损失赎回,也可以选择和银行再签约继续持有该产品。浮亏已超30%的理财客户大部分选择了展期,而一些亏损不多的投资者更倾向于赎回。
澳元理财遭遇"过山车"
除了股市风险外,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也威胁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外汇理财产品中,亏损最"冤枉"的,莫过于前段时间银行集中发行的澳元理财产品。
7月初,持续升值的澳元创下了24年新高。银行纷纷推出以澳元为本金的理财产品,许多持有美元的市民,为了保值都进行了兑换,国内股市不景气,也让部分市民选择将人民币兑换成澳元。7月中下旬,美元开始强劲反弹,澳元随即掉头直下,受到投资者担心环球金融体系出现崩溃而遭到甩卖,加上环球股市急跌,美元及美国债券发挥资金避难所的作用,投资者的情绪极度悲观,以致澳元兑美元由高位0.98跌至现在的0.67左右,跌幅已近30%。
这样的暴跌,让许多购买了银行澳元理财产品的人体会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三个月就跌30%,比股票跌得还凶啊,就算我拿到8%的预期收益率,兑换成人民币,还亏22%呢。"多年从事外汇投资的孙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澳元理财产品的一般年收益在8%-9%,但汇率的损失已经抵消了产品收益。
对于澳元的未来走势,银行理财专家表示,随着澳洲央行采取降息手段,澳元下一步很有可能继续走弱。所以,退出观望,持有仍处上升通道的人民币不失为最保险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