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财?
查看完整版本: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财?
2008/10/20 14:25:21



  金融危机不断扩散,专业人士认为,捂紧钱袋子,锁定收益,等待良机应是我们目前家庭及个人理财的主导思想。(王兰君 摄)

  专家认为,一年之后,人们会清晰地看到经济萧条和通缩的景象。人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王兰君 摄)
  眼下,全球联手拯救金融危机的动作越来越大,股市反而震荡加剧。除黄金外,房地产、股票、大宗商品、原油等绝大多数投资品种都跌跌不休,所谓专家理财的基金亏损比比皆是,就连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大幅亏损。不少经济学家不仅预测美国经济将长时间衰退,甚至提出通缩正向我们走来。中国央行已经连续两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开启降息通道。那么,在今天这种经济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财?理财亏损的经历,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教训和反思?
  1数据现象
  高收益率时代渐行渐远
  在资本市场高涨的2007年,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似乎达到了顶峰,理财产品年收益高达20%也不是什么神话。不过,随着今年国内外金融市场阴霾不断,国内理财市场风险日渐凸显,不少理财产品爆出"零收益"、"大幅亏损",理财高收益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出海QDII几近全线亏损
  为拓宽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国内近两年增加了居民投资海外的渠道,不过,随着近一年海外金融市场大幅下挫,出海投资的QDII几近全线亏损。
  据普益财富统计,目前正在运行的252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中,仅有3款产品赢利,其余249款银行系QDII全部亏损。其中,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有3款是正收益,其余全是负收益,亏损超过40%的有19款,占比四成,其中包括累计亏损超过50%的11款,相比前周增加了5款,亏损愈演愈烈。而外资银行的206款QDII产品中,截至10月17日已全数亏损,集体触礁海外,其中亏损超过40%的有95款,亏损介于40%-50%的37款,介于50%-60%的56款,介于60%-70%的2款。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陈金红分析,市场对各国政府挽救全球经济衰退的努力还抱怀疑态度,导致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下挫,NYMEX原油期货上周四击穿70美元/桶整数支持,创15个月新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也随之加剧。受此影响,上周QDII理财产品收益也进一步下滑,平均跌幅1.17%。
  沾边A股理财均受影响
  2006年火爆的股市,使一向追求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有所动作。期间,不少银行推出打新股理财产品,如,挂钩指数理财产品、挂钩某些蓝筹股的理财产品。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迅速回落,这类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都受影响,出现或多或少的亏损。
  近日一家银行到期的"深50共享成长"人民币理财产品每单位净值为0.6299元,即本金亏损了37.01%。对此,该行的总结报告称,过去一年是中国股市雪崩式下跌的一年,该产品从成立起到上周,上证综指累计下跌幅度超过60%,一些个股下跌幅度达到了80%甚至90%的惊人水平。如此,"沪深50"的业绩超过了绝大部分基金。
  投连险暴跌万能险收益跳水
  历史又一次出人意料。连续两年热销的投连险再次遭遇资本市场逆转的重创。
  记者调查发现,各公司的银保投连险产品,截至今年9月25日,除2004年买入的个别账户,及个别公司的个别货币型或者债券混合型账户是正收益,其余已全线亏损。其中正收益率普遍低于3%,亏损20%~30%很普遍。最高的银保投连险账户亏损率已达45%。换言之,如果你年初花10万元购买了这款银保型投连险,现在你的本钱已折损近半。投连险人称"基金中的基金",其风险之大,让投资者始料不及。
  万能险情形同样不妙。虽然各家万能险最初设计的保底利率很低,但是股市的火爆,让保险公司兴奋难耐,万能险结算利率一度逐月上涨。有些公司的万能险结算利率甚至超过7%。有些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在去年、前年的大牛市中获利颇丰,积累了大量的分红特别储备和平滑准备金,为了吸引保户,甚至不惜动用平滑准备金提高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可保险公司没有料到,股市会如此迅速逆转。近月万能险结算利率又一家比着一家跳水。不少公司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降至约3%。
  2市场反应
  理财市场打响"保本"战
  目前理财市场风起云涌朝盈夕亏已成为寻常事情。面对理财市场袭来的阵阵"寒流",眼下的老百姓理财理念开始趋于保本。同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推出理财产品时也更加注重风险。
  定期存款大幅攀升
  来自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到9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今年5月末,深圳本外币存款达13530.76亿元,较年初增加985.44亿元。如此算来,仅今年前9个月,深圳市本外币存款就增加了1300多亿元,而去年我市本外币储蓄存款基本维持负增长。对此,业内人士称,股市大幅震荡,理财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市民理财越来越趋于保守,因此储蓄存款大幅回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已经进入降息通道,存贷款利率还要下调。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银行获悉,眼下前往银行办理定期存款的客户明显增加。有银行称,在降息拐点时,将存款存为定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也表示,目前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没有去年那么高了,现在购买理财产品主要看重产品是否保本,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
  银行理财重归稳健
  今年初,银行理财产品被各家媒体频频爆出"零收益"、"负收益"后,银监会4月启动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整风运动"。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发现,各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又重归稳健。
  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上周20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29款理财产品,集中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其中有39款产品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有16款,市场占比为12.4%;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有74款,市场占比为57.4%。信贷与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小幅度上升,从前周的46.8%上升至上周的50.4%;而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则大幅上升至40.3%。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及信心等因素,各商业银行无一款QDII理财产品发行。
  深圳建行理财经理胡晓燕称,眼下一些深圳市民被股市重创后,投资明显谨慎,有的干脆选择直接将钱存在银行。一些投资者选购理财产品时,偏向购买保本产品。因此,现在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稳健。
  保障型险种成主打
  近日,记者从多家寿险公司调查获悉,市保监局相关人员正在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对自身的经营风险自查自纠。保监局希望保险公司尽快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保障型保险产品销售。保监会明确要求:第一,各公司必须把投资型银保产品的规模压下来;第二,要求9月以后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必须控制在5.5%以内。
  部分财产险公司推出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固定收益类家财险和人身意外险,由于股市逆转,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应付这些产品的到期收益捉襟见肘。据了解,为了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带来的给付隐患,监管部门已尝试与偿付能力挂钩,对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销售规模进行限制。短期的非寿险固定收益类产品可能全线停售。
  据记者了解,各保险公司开始紧急转向保障型产品销售,如重疾险、年金型养老险、分红型寿险改头换面后隆重登场。
  对外资银行迷信减少
  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风暴,令一些外国大银行出现危机甚至破产,也使国内居民对外资银行的迷信有所减少。
  此前,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受今年国际市场拖累,这类产品正呈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目前,外资银行在国内发行理财产品的步伐明显放缓。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上周20家商业银行(包括18家中资银行和2家外资银行)共发行了129款理财产品,与前周相比,发行数有所增加。其中,中资银行发行了125款;而外资银行只发行了4款,发行数目明显下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就表示,"不要过分迷信外资银行。"他说,在目前比较火的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为严重。
  有外资银行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该行已经不敢再推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了。一是,购买这类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二是,一旦这类高风险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就会流失一些客户。
  3专家建议
  通缩预期增捂紧钱袋子
  目前,经济界预期未来经济出现萧条和通货紧缩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未来经济出现通缩,我们该如何调整理财思路?专业人士认为,捂紧钱袋子、锁定收益、等待良机应是我们进行家庭及个人理财的主导思想。
  通缩预期可能性增加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亚洲金融机构很可能避免第一轮资产贬值的冲击,但是亚洲经济却难于幸免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带来的第二次冲击。这场宏观危机远未结束。美国正进行艰难的调整和适应,其他地区也应当紧随其后。他认为,这种调整应持续至2009年,并有可能扩散至2010年。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16日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称,中国不可能完全避免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全球需求下降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很大,包括钢铁、煤电、水泥在内的一些行业下一步都将会受到影响。他认为,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人们的信心和预期,造成信贷紧缩。
  最新数据显示,需求开始回落,今年以来全国发电量增速持续下滑。
  中期期货分析师林煜辉昨日对记者表示,明年春节后,更多的人将感受到实体经济萧条的影响。一年之后,人们会清晰地看到经济萧条和通缩的景象。人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
  锁定收益理财首推保本
  林煜辉认为,在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可能性增大的背景下谈理财,首先要做的就是捂紧钱袋子。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看住本金的学问很大,也很难做到。对于股市深套的投资者来讲,如果所投资金为全部闲钱的80%以上,必须割肉减仓至30%~40%,以保住更多本金,为日后通缩到来时,购买更便宜的资产创造主动。对于持有现金的投资者而言,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保本和锁定收益。保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存银行,而不是购买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银行的保本理财往往让你输掉利息,有的保本只保外币本,还会输掉本金。锁定收益的项目就是国债、有担保的大企业债、银行定期及少量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
  高手可参与做空投资
  南华期货研究所深圳创新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先生认为,在经济周期下行过程中,如果谈投资,只有做空有机会。由于市场上下波动剧烈,做空机会的确存在,但一般人不宜参与。
  林煜辉认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已经提前反映出了萧条即将来临的预期。目前期货领域除黄金外,一切品种都在跌。期货总会以提前且过度的价格反映市场走向。但是一些商品相对于过往仍然处于高位。比如铜,历史低位是14000元/吨,连续跌停后现仍为39000元/吨,原油虽已跌破70美元/桶,但相对于2003年前二三十美元一桶,仍然很高。因此这里均存在做空谋利机会。
  不可轻言房市股市抄底
  南华期货研究所深圳创新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先生认为,从技术图形上看,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已经开始一轮史无前例的大调整,经济走向通缩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绝不能忙着抄股市、房市的底,未来几年人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场危机的影响力。股市虽然下跌空间有限,但是未来几年很可能爬着,反弹一下就会下来。
  至于房市,王先生更加不乐观。他认为,当房价远高于人们的收入时,刚性需求就会变成零需求。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想做两三年甚至更长期的战略投资布局,必须耐心等待,至少要等半年,等到金融危机恶化局面大多爆发出来,等资产价格全面调下来,再选择较有实力的券商进场进行战略性投资布局。
  对于中产阶层而言,可以适当储备黄金应对经济形势动荡。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周期没有改变,储备黄金不可过多。
  4反思得失
  理财趋冷静细察得与失
  市民张小姐今年3月在股市下滑时,抽出了部分资金。张小姐想国内股市不好了,国外应该还有投资机会,正好花旗的理财业务员一直向她介绍理财产品,于是她到花旗银行购买了一款挂钩石油黄金大豆与玉米的基金。金融危机爆发后,这款基金一路下跌,现已跌破发行价,损失超过30%。
  其实,经历了这场金融危机,在理财狂热时隐藏起来的许多错误理念和做法,现在正在显现,值得反思。
  买理财类似看病就诊
  理财热退却后,第一个现象就是到银行不需要排大队了。在理财热的时候,银行借助人们的信任,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中间业务收入一浪高过一浪,基金、投连险、理财产品让人眼花目眩。由于中国人普遍信任银行,不少高收入者还迷信外资银行,纷纷到银行购买产品。殊不知大多数产品,银行只是代销,稳赚手续费,顾客的盈亏与其无关。在香港闹大的"雷曼迷你债券"事件,不少投资人原本是银行定存的老客户,正是在银行人员游说下,买回了可爱的"雷曼迷你债券"。可惜其风险之高,客户却知之甚少。
  一位外资银行内部人士称,其实,银行卖各种代销品给客户,有点像病人去医院看病,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医生对病情十分清晰,但病人不知。因此大处方可以顺利产生。
  投资者对风险显然了解不透,如果银行推销人员急于推销,不明示、不强调风险,很容易误导投资者。银行不可为了中介业务收入滥用信用。
  理财激励销售弊病大
  为什么银员会不遗余力推销各种债券、保险等代销产品,是考核压力在推动,也是赚钱冲动在作祟。
  有专业人士认为,金融产品不比实物商品,推销不当会埋下系统性风险。银保投连险近乎全线亏损,迫使保监会出面提醒风险,并希望急刹车。对房屋进行转按揭后,又投入股市和房市的市民现在也后悔不迭。其实,每一样产品背后,都有银行过度营销的问题。
  迷信外资银行的投资者其实不明白,外资银行由于网点少,将相当的精力放在了理财上。理财销售考核制度之残酷,远非投资者可理解。金融产品激励销售制度该反思了。
  创新步伐或应迈稳
  国内理财市场近几年才开始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近几年才开始真正经营理财业务,大部分理财经理近几年才开始转岗接触理财。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理财市场对于理财产品的提供者及购买者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
  2004年以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绝对是一个新名词。不过,从那之后理财产品迅速发展,从单一投资债券类票据类,再到挂钩国际市场相关指数,再到打新股,再到挂钩相关资本市场。这一系列发展,使得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出的预期收益率不断攀升。
  有银行人士透露,其实,国内银行设计理财产品的专业人士非常稀缺,在理财产品的创新上还有些力不从心。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国内银行目前根本不会设计,通常是购买一些国外银行的理财产品,再包装成自己的产品出售,银行对这类产品风险把握肯定有限。此外,随着前两年资本市场迅猛上涨的影响,为了防止储蓄存款过快流出,迫使银行"玩"各类新产品吸引客户,这也使一些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加大。
  稳健经营是金融机构追求的目标,理财产品创新步伐也应迈得更稳一些。(朱丽华 胡佩霞)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