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模式,曾经为世界各国所效仿,奉行以消费带动生产。记得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话经典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去世后在天堂的对话,中国老太太说,我去世前终于攒够了买一套房子的钱,美国老太太说,我去世前终于还完了房子的贷款。这个故事对一代中国人颇具影响,人们似乎明白了享受生活比当生活的奴隶更快乐,于是也敢于贷款买房买车了。
然而,由于民族传统的差异,消费理念毕竟也是有差异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经历了艰难坎坷的过去,手头富裕了也不会彻底忘了"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的祖训,家里无论如何也是要埋点银子的,以备一时之需。也就是说,中国人始终坚持的是传统的"量入而出"观念,即便是生活在美国那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华人们依然保持着自我风险的防控。
据媒体载,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到来时,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相对较小。比如房价,9月30日刚刚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华人所占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許的范围之內。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他们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
无情的金融海啸向人们揭示,美國模式的过度超前消费风险极大。美国人都是贷款消费,花的是明天甚至后天的钱,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危机便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那后果就是惨不忍睹,这次由房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得到了印证。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违背了人性中应有的"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嘲笑为保守、落后的代表。当然,过去那种限制消费,也沒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当个人消费贷款在中国推出之初,就曾引发过很多爭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今,美国式的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理财观的价值。"超前消费"与"量入而出"谁优谁劣?也让人们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