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股市楼市暴跌 500万一场梦 落魄投资者啃玉米
查看完整版本:股市楼市暴跌 500万一场梦 落魄投资者啃玉米
2008/10/18 21:13:45
  [提要]投资者王小姐:500万元一场梦股市楼市暴跌,大批内地投资者在港损手烂脚,不少人甚至患上投资恐惧症 在香港投资银行理财损失500多万后,居住在深圳招商海月的王小姐,将自己的香港存款转了两次。最后一次她将存款转回了中国银行(香港),"毕竟有那么大一个中国市场在背后支持,放在中资银行会比较放心。"她这样解释。

  10月8日,过百名受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影响的香港市民,在香港立法会前请愿。中新社供图

  落魄的投资者在啃玉米。据互联网
  一场金融海啸,不仅卷走了大批投资者的资金,更浇灭了不少内地投资客到港投资的热情,尤其因为不熟悉香港金融制度,频频在投资市场碰壁后,原来期望在"投资产品更多,金融制度更完善"的香港赚钱的内地投资客如梦方醒,不少人甚至患上了投资恐惧症。
  这款产品(ACCUMULATOR)真的就像其谐音一样:"Ikillyoulater(我迟点杀死你)"。
  ---深圳王小姐(投资金融衍生品ACCUMULATOR半年损失500万港币)
  我一直以为是向银行购买债券,但没想到牵涉到雷曼兄弟,更不知道是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香港退休张伯(雷曼倒闭被卷走600万)
  那块钱滚钱的热土
  处于牛市时的香港投资市场,在不少内地人眼中是一块钱滚钱的热土,王小姐便是其中一员,在2007年10月的时候,她在香港瑞信银行的账户有605万的存款,瑞信银行有专门的客户经理,负责她的理财规划。
  与王小姐一样,去年的香港阿伯张叔对香港银行系统同样充满信心,尽管对金融理财产品一无所知,但在去年中期600万港币定期存款到期时,他还是信任了银行职员,将这笔原本存放于定期户口的养老金,转买了银行职员称"风险与定期存款差不多、利息比定存高"的雷曼迷你债券。当时的他认为,凭这笔钱自己可以安度晚年。
  与此同时,香港楼市也一片火爆。去年9月,深圳300名深圳投资者包车赴港看楼。10月,在福田拥有16套房产的赵女士看中了维港湾附近的一个楼盘,看房当天她便签下了临时合约,刷卡支付了50%约23.7万港元定金。几天后,赵女士如期缴纳了另一半定金,买下了一套474万港元的房子,首付近200万。
  "我觉得自己付得起首期,按揭也没压力,而且我看楼有习惯,只要看中了,当场就签约。"赵女士说,这是她在深圳买楼养成的习惯。
  在赵女士的影响下,几名同事也加入到香港买楼的队伍中,其中一名女士一次买了3套,总价4000多万,定金400多万,另一位朋友则预订了一套总价3000多万元的别墅。可怕的金融衍生品
  然而,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这些投资者赚钱的美梦。
  最先从美梦中惊醒的是王小姐,半年内她的500多万港币在香港股市蒸发。王小姐说,虽然自己进行金融投资多年,但这次是在遭受巨亏之后,才稍微看懂使其遭受巨大损失的这款产品。
  她在香港瑞信银行投资的产品叫ACCUMULATOR,是一款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简单来说,ACCUMULATOR属于一款大涨大赢、大跌大输的期权延伸产品,投资者可以按一定的折扣价接某只股票,例如一只市价为10元的股票,投资者能以市价九折即9元,甚至更低折扣的价格购入,当这只股票升幅超过5%即10.5元时,合同自动终结,投资者可以多赚10%.但当该股票的市价跌破购入价9元时,投资者必须双倍接货,直至合约期满为止。
  "这款产品(ACCUMU-LATOR)真的就像其谐音一样:'Ikillyoulater(我迟点杀死你)'。"王小姐说,眼看随着股市的不断下挫,她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王小姐被逼在今年3月提前销掉账户,那时她的本金损失超过500万港币。
  买房者赵女士在度过接近一年的按揭准备期后,准备向香港银行申请按揭贷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麻烦来了。先后联系6家银行,得到的答复仍然是"不予受理"。而她身边的10多名赴港买楼的深圳人,亦几乎没有人能够申请到贷款。原来,香港金融系统为规避坏账收紧银根,更严重的是,由于两地金融系统的差异,在内地贷款时被视为财产担保的房产和车,在香港并不受到认可。
  无奈之下,赵女士向香港发展商发去了一份"延期申请",这份申请称,由于按揭问题不能如约办手续,特申请延期,在延期过程中产生的利息由本人承担。另一些购房者则选择了"斩手保命"的做法:一购房者已经向香港发展商发函放弃认购房产,并放弃已交的数十万定金;另外一名购买3套房产的女士将其中两套房产的楼花以每套亏损数十万的代价交易出去。
  而香港阿伯张叔的600万存款,亦随着9月中雷曼兄弟的倒闭而瞬间消失。
  集会请愿成生活主题
  雷曼倒闭后,已退休几年的张叔的生活就围绕着一件事进行:讨回自己600万港元的存款,集会、请愿、向媒体投诉银行,成为了张叔生活的主题。
  "我一直以为是向银行购买债券,但没想到牵涉到雷曼兄弟,更不知道是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张叔认为自己受骗了,坚决认为自己应该拿回所有的本金。
  与张叔观点相同的雷曼苦主决定"抱团作战",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金管局收到约8200宗雷曼相关产品的投诉。
  同样受到香港金融衍生产品拖累的深圳人王小姐亦认为,她可以承受投资带来的风险,但不满的是瑞信银行销售这款产品的手段。
  据她回忆,她在瑞信银行的客户经理在2007年10月两次致电给她,推荐ACCUMU-LATOR这款产品。在听产品的简单介绍之后,王小姐表示不清楚整个过程,并认为以合约价接货,一旦市场下跌会很傻,所以要跟她的有权签字人吴先生商量一下。
  在香港,银行客户可以委任一位除自己以外的有权签字人,有权签字人可以操作客户在银行开设的银行账户或银行提供的任何服务。
  随后,瑞信的一位自称为投资顾问的杨先生直接打电话给吴先生,以王小姐已经同意为前提,跟吴商量并做成一笔超过1849万港币的交易。直到4天之后,王小姐的客户经理才通知她,她的账户做了如此大的交易。
  "我是一名有行为能力的人,但这一切交易都绕过我进行,并且欺骗我的有权签字人,这是银行违规操作行为之一。其二,这类产品针对的是账户金额在800万港币以上的专业人士,但当时我账户只有605万,远未达到专业投资者的水平,即不能做这类交易,但银行忽略了这一点。"王小姐就这两点向香港金管局进行了投诉,金管局的回复称没有实际证据,因此只能将投诉退回给瑞信银行处理。他们都是雷曼苦主
  对于这个结果,投资多年的深圳投资客王小姐说的话,几乎跟没啥投资经验的张叔一模一样,"都说香港的银行体制完善,会不相信吗?完全信任的时候,谁会特地保留证据?"
  据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透露,从4月初到5月,该会已经收到了15个"阿Q苦主"(投资ACCUMULATOR的客户)的求助个案,他们的平均投资金额超过1亿港元,当中有3位投资者来自内地,也有海外人士。他们估计,受害者估计有5000-6000人之众,相信实际的人数远高于此。
  而目前闹得越来越烈的"雷曼苦主"里有没有内地投资客?香港金管局拒绝透露,一名"雷曼苦主"请愿团的组织者说,现在没有香港投资者和内地投资者之分了,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因银行销售手段不当而遭受损失的苦主。
  "次贷、金融衍生产品是引发这次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而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在港投资者损手烂脚的事件,其实一早就已经发生了,只是雷曼兄弟倒闭后集中爆发,大量苦主将这个经济事件上升到了社会事件,才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一名不愿曝光的深圳投资者对记者这样说,他被金融海啸卷走的资金高达千万港币,主要是由于投资了AC-CUMULATOR.
  金融海啸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动摇了香港普通市民对银行的信心。9月底,一条疯狂流传的短信引发了东亚银行的挤提事件。为了恢复市民和投资者的信心,"香港银行系统是健全的、稳健的。"成为了香港特首、财政司司长、金管局局长等一批高官的口头禅。
  短期内不会再投资了
  "缩沙(退缩)了。"无论是退休阿伯张叔,还是中产人士王小姐、赵女士,都称对目前香港投资市场失去了信心。
  "以前觉得,香港资本市场自由开放,可投资的选择更多,金融体制也更加完善,但没想到一场金融海啸,暴露了所有问题。"王小姐现在把自己的香港存款全部转进了中国银行(香港),她说自己短期内都不会进行投资了,最多就是投资黄金这类比较稳定的产品。
  进入10月,存款百分百保证、设立特别委员会应对金融海啸、承诺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方面的监管、稳定房产市场……港府频频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恢复市民及投资者对香港金融的信心,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中。
  但已经对香港投资市场失望的王小姐说,除非看到可以保障自己利益的实际性政策出台,否则也不会再赴港投资。而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亦认为,监管部门除了要保护低收入人士的利益,也不能将中产阶层的人置于监管机构的保护范围之外,这对他们不公平。
  而在港读完金融回到深圳一家银行当理财分析师的谢先生说,尽管金融海啸暴露了香港金融的不少问题,但从宏观层面看,香港金融体系仍有其优越之处,问题是内地投资者未必能够在这个市场里挑选到适合自身的投资产品,尤其两地金融系统存在差异,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应该慎之又慎。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