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信用卡:天使还是魔鬼
查看完整版本:信用卡:天使还是魔鬼
2008/10/15 8:36:1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银行不负责任地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发放住房贷款,是这场金融海啸的直接源头。
  有人警告,美国的信用卡坏账很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风暴。一家投资研究公司预计,美国2008年的信用卡坏账冲销规模将达415亿美元,不良信用卡债务问题已处在大规模爆发边缘,很可能对银行业产生与次贷危机同样的冲击。
  美国信用卡坏账引起人们担忧,中国国内信用卡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加速扩张。中国银联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金额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信用卡刷卡消费。
  有人担心,高速增长的国内信用卡市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隐忧?我们今天的透支消费是否会埋下同样的危险种子?
  信用卡刺激消费欲望
  今年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陆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算账。
  "一台夏普32英寸液晶电视,一双阿迪达斯运动鞋,两次超市购物,下了五六次馆子,还看了两场电影,总共刷掉了8000多块钱!"陆淼说,平时在商场刷卡时,总觉得很轻松,特别是买一些价格高的衣服时,几乎没怎么感觉到心痛。
  相比现金,信用卡会激起人们更多的消费欲望。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美国一位消费心理学家最近进行了一个试验,对两组人拍卖同样一张戏票。其中一组要求用现金付款,另一组则用信用卡。最终的拍卖结果是:用信用卡的那组平均出价是用现金那组人的两倍。
  在信用卡的消费大军中,陆淼基本属于"老实人",有人比她疯狂得多。
  在上海,一位王先生最近就被信用卡折磨得心力交瘁,原因是月收入只有1300元的儿子,用三张信用卡透支花掉了5万多元,其中一张金卡的透支额度高达4万元,王先生不得不四处借钱为儿子还账。
  在台州三门,一位姓陈的年轻人则借用他人身份证和虚假收入证明,向多家银行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达20多万元。"十一"前夕,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三门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这两个年轻人的案例,目前在国内并不普遍,但暴露出信用卡疯狂扩张时期,银行在发卡程序中存在的放松审核、盲目扩张等诸多问题。
  "目前,多数银行的信用卡推广业务都外包给了一些专业公司,这些公司为了冲量,几乎是来者不拒。"杭州某银行信用卡业务部的刘磊(化名)说,而银行为了"跑马圈地",也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申请人的审核,以往只能获得普通卡的人,现在基本上都能获得金卡,一些没有收入来源的人,也成了信用卡的普及目标。
  为了吸引更多人办卡、刷卡,各家银行还掀起了诱惑十足的促销大战。仅仅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杭城就有多家银行推出了刷卡看电影半价、刷卡吃饭半价、分期付款送超市卡、新开卡送电话卡等多项优惠活动。
  卡神或者卡奴
  这种被信用卡刺激出的消费欲望和放松警惕,让信用卡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因为过度透支而沦为"卡奴"。上文所述的那两位年轻人,则是"卡奴"中较为极端的案例。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凭借自己的潜心修炼,成为江湖中传颂的"卡神"。 "这类人更加理性,不会被银行牵着鼻子走,而是十分圆滑地在各家银行之间穿梭。"刘磊说,除了灵活巧妙地利用信用卡进行资金周转、免息套利等日常操作外,信用卡还可以帮助他们租车不用交押金,免费打高尔夫球等。
  在银行里,陆淼只要看一个人站什么队,就能知道他拿着什么卡:拿借记卡、普通信用卡的人只能在1到N号窗口慢慢等;拿金卡的人在VIP窗口排队;拿铂金卡的人一进门就往VIP理财中心走,直接找理财顾问去了。
  处在金卡阶层的陆淼,非常希望能够晋升为铂金卡阶层。于是,她每个月都赶在最后还款日之前足额还款,从不欠账。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银行更高的信用评级,进而恩赐她一张铂金卡。
  但她错了。
  "她这类人银行并不喜欢。"刘磊说,银行发出卡之后,收益来源有三块:年费、透支利息和商户刷卡佣金,透支利息是目前信用卡赚钱的途径之一。
  目前,银行对超过免息期的信用卡债务收取的利率通常是日息万分之五,年化利率高达18.25%,超过国家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两倍还多。
  陆淼每次都在免息期之内还款,银行便很难从她身上赚得利息收入,自然也不会喜欢她。但银行也不会抛弃她,因为总有一天她也会付利息的。
  银行的办法是,想尽所有的办法让你花钱。各家银行在开卡和刷卡促销让利活动中,可谓不惜血本。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每张信用卡的平均成本高达150元-200元,其中营销成本占了大头。
  虽然暂时看来银行做的是亏本买卖,但只要刷卡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单张卡的成本就会被摊薄。公认的标准是,只要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00万张,银行就能实现盈利。
  "这是一条价值链。"刘磊说,只要卡动起来,各方就都会有收益,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商家得到了客源,银行则达到了推广信用卡的目的。
  但在陆淼看来,与其说是一条价值链,不如说是一条食物链。"银行处在最顶端,商家在中间,我们这些持卡人永远处在最底端。原因很简单,银行和商家最终赚到的钱,都来自持卡人。"
  借贷消费是魔鬼?
  表面看,借贷消费就像恶魔一样,让人贪图享受、透支未来,事实果真就是这样吗?
  李松是杭州某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上个月,他申请到一张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他立即通过信用卡分期购物买了一台总价近2万元的苹果电脑。这件事情李松并没有告诉父母,他的计划是,有了这台专业处理图像的电脑,能通过威客网站(一种通过竞标参与客户平面设计的网站),为一些公司设计商标、图册等,"顺利的话,一个月最少能赚1000元,然后课余去打打零工,再从生活费里省一点,凑够月供问题不大。"
  作为大学生的李松,花了近2万元买台电脑,的确很奢侈。但李松的这种借贷消费理念,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已经根深蒂固。在研究者看来,"消费即生产":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好车、穿着潇洒,那么他工作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能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多。套用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理论,叫作"报酬递增"(一个成功可以催生下一个成功)。
  比如李松,月供表面看使他日子难过,让他成了"卡奴",但实际上,有了这台电脑,李松的学业会不断进步;通过威客网站,他不仅可以赚钱,还能积累不少设计经验;为了还账去打零工,则可以让他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与此同时,李松借贷购买一台电脑,为电脑商增加了销量,电脑厂家为了满足更多的像李松一样的消费者需求,便会增加产量。消费需求的上升,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在不断强调拉动内需,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中国银联人士表示,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对于刺激国内消费有很大好处。
  但是,由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也正在挑战美国这种借贷消费支撑的经济模式。目前,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正在加速膨胀,各家银行为了跑马圈地,不惜成本地促销发卡。然而,一些"卡奴"的极端案例,以及美国由于盲目放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则为国内银行敲响了警钟--包括信用卡在内的借贷消费模式虽然并不是"魔鬼",但它一旦过度,便会引发危机。(记者 张鹏)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