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sn110
2008/10/13 11:15:00
事情发生在你身边了,该想想了:为什么我们不是巴菲特,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巴菲特?
笔者所接触的分析师们都感到吃惊:巴菲特这家伙好歹毒的眼光。我们还知道,一群考察过比亚迪的基金可能觉得被老巴扇了个大耳光。有一个分析师称近日的巴菲特现象为"巴菲特逆流"。
巴菲特的核心不是价值,是剪刀差
几乎巴菲特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备受争议的。
比如当初力排众议进入噩梦缠身的世通公司,介入同样身陷会计欺诈丑闻的电子设备生产商泰科国际。在这之前,巴菲特曾有过备受国人关注的举动,那就是从2003年起持续大笔吸纳中石油股票,累计买进了23.84亿股,占中石油H股总额的13.35%,以当时的平均价计算,每股成本约为1.68港元,收获不菲。彼时的石油行业,还一点没有大红大紫的迹象。
近来巴菲特又干了什么事情呢?50亿美元入股日薄西山的高盛,华尔街不少人看不穿;紧接着放出话来说5亿美元想入股A股某公司(很可能是中信银行)而不得,回头就把基金想要抛售的不景气的比亚迪电子揽了过去。
这决不仅仅是勇气问题。巴菲特曾说过:"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优秀的公司被不寻常的环境所困、这时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
这是多么简单的投资哲学,又是多么高级的投资方法。在熊市中,这样的声音源源不断的生产:要规避风险公司、风险行业。有多少人敢于逆势而动,去风险中淘金?我们忽略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即便是市场对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事件讨论得沸沸扬扬,我们仍然觉得有必要号召投资者一再去琢磨老巴的哲学。
我的理解是,老巴的哲学不是简单的看好什么买什么的机械价值投资论,他的核心哲学,是"剪刀差",被短时风险放大的股价与本质价值的剪刀差。
七个简单标准
上述,是我们本期策划的缘起。关于巴菲特投资选股的标准,著述几乎浩如烟海,我们粗略的总结了如下几条:
1. 传统与创新结合的行业;
2. 5-10年内,至少三五年内具备长远的优势、成长性好、业绩稳定;
3. 龙头或者有核心优势;
4. 管理优质、专注;
5. 处于景气周期下行或底部,或者短期遭遇困境;
6. 必需品行业,替代性弱,行业前景清晰;
7. 估值具有优势,最好低于或接近于净资产。
按照这七个标准,我们从6个方向进行巴菲特式的筛选,最终得出大约20只股票,大体较为符合巴菲特的口味。
实际上,从文中读者会发现,有许多优质的龙头股票,我们只能勉强的把它纳选,譬如云南白药,它的核心技术优势无与伦比,但是他的高估值可能并不为巴菲特喜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入选股票,都符合"剪刀差"条件,但是鉴于目前中国股票的整体低估和前景,不妨多予留心。
思想是根本
需要强调的是,许多人看到了普通投资者和巴菲特的区别,那就是巴菲特斥巨资入股,常常包含着对目标企业的战略控制或者改造,以符合预期,因此被称为实质上的大庄家。但是, 同在中石油上,巴菲特获得了近7倍的利润(仅按股价计算,不包括分红),而BP等石油巨头却早早地出了手,仅获得不足3倍的利润,为何?这是巴菲特操纵的结果吗?BP当初巨额的抛售也没能阻止中石油股价再继续涨1倍,究竟是谁推动中石油暴涨近7倍呢?答案是大势,更精确的说是思想。(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