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深幅回调,曾经火爆的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相继遭遇"滑铁卢"。银行理财产品虽也一度为"零收益"、"负收益"所累,并经历了严厉的"监管风暴",但凭借稳健、多样化等优势,依旧受到投资者热捧,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整体规模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个人理财市场的主力军。
"其实,股市好的时候,人们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股市财富效应明显。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股市低迷,投资渠道收窄,银行理财产品愈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总裁严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在经历了前两三年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阶段之后,银行理财市场正在步入一个整合提升期。事实上,市场开创初期,理财产品同质性强,品种也很丰富,但在规范销售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特别是银监会47号文发布后,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布、宣传、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银行理财市场进入新的阶段。
今年以来,股市一片惨淡,基金发行受阻,银行理财产品虽在种种非议中市场规模屡创新高,但与过去两年相比,产品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分四大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资产类和QDII与结构性产品。严骏伟告诉记者,以往他们发行量比较多的是资本市场和外汇结构性产品,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今年以来,其研发重点由投资资本市场产品转向投资信用市场产品,主打产品为风险较低的稳健型产品,如票据类和债券类产品,并且期限短,流动性更高,期限多在6个月以下。他认为,短期、票据型、保本保收益型产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另外,今年以来,银行在创新理财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有所加强,比如艺术品投资计划、酒类理财产品以及将推出的市政建设类产品等。
随着"稳健性"、"短期性"和"创新性"成为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趋向,信贷类产品开始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而被认为最能体现银行专业理财能力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却日渐受到冷落。从民生银行情况看,过去占比在40%左右的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而信贷类理财产品由于收益较高,风险相对可控,且流动性较强,很受投资者欢迎,在全部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比例已超过40%。对于这一市场风向的转变,严骏伟认为,由于结构性产品挂钩于汇率、利率、股票、商品等,因此,设计开发这一产品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对这些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前期银行大量推出结构性产品时,市场条件比较好,但随着次贷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市场动荡,这些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情况,对投资者信心影响很大;同时,今年的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银行在尚未看清和把握整体趋势情况下,相对比较谨慎,不会贸然大量推出这类产品。"不过,谨慎并不代表放弃。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选择合适的时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盈利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严骏伟表示。
其实,在剧烈动荡、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把握投资机会,提升产品价值,才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考验。严骏伟认为,现阶段银行需要做的是加快产品的创新步伐。而所谓创新,除了前面提到的艺术品投资计划、市政建设理财产品和白酒理财产品等基础资产、投资方向等方面的创新以外,银行在支付条款方面的创新也会为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比如,针对不同群体、职业、身份以及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推出符合其个性和投资理念的产品。
银行理财市场步入整合提升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或许更意味着有很多基础功课需要补足并做好。严骏伟认为,理财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一是在投资者方面,必须建立和加强风险意识;二是从银行方面,要把握好"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一原则。记者了解到,民生银行从7月份开始,在网站上设立了一个投资者风险教育网络学院,利用视频技术优势,24小时提供理财产品风险、市场、行业分析等,同时聘请行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他们还重新梳理了理财业务操作流程,完善了内部操作管理办法,并在网站上开辟专栏进行产品公示,令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大大增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中资银行在产品定价能力上与外资银行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民生银行不久前还专门成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同时还设立了市场研究中心,主要对汇率、利率、衍生产品等进行研究。此外,他们已从内部彻底理顺了理财产品的开发、销售、管理、评审等环节,形成了集产品开发、管理、营销、风险控制为一体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面对近一段时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专家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振荡还将持续,这既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也为理财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或许,与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节节攀升相比,人们更希望看到银行理财业务能够在这场机遇与挑战面前,走出一条稳健扎实、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