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贷持续从紧,银信合作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不断升温,并在今年六、七月份产品发行量连续创出新高,市场热捧,供不应求。怎么看前一阶段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热度不减的现象?"两率"下调会不会扭转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前期火热的发展势头?今后面临的市场环境又将怎样?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罗志华。
记者:自2008年1月份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占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尽管8月份在数量和占比上有所回落,但仍然达到了当月发行199款和占比35%的水平。怎样看待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热度不减的现象?
罗志华:商业银行开发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操作模式主要是借助于信托公司所拥有的制度平台,对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与交易结构进行重构,以应对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信贷规模的局限和法定存款准备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此外,存款利率管制不利于商业银行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单一客户资产的规模经济难以在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等业务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中对于客户资源的竞争。
从2008年度的金融运行情况来看,为保持内外均衡和压制通胀,央行频频利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工具,在年内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了17.5%的历史最高水平。尽管近期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其整体水平仍处高位。从微观主体的视角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导致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这部分资金存在较大机会成本。按照2008年9月16日小幅降息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计算,存款准备金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增加的机会成本为0.98%。这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通过将信贷资产作为理财产品的交易对象,就可以在不改变企业融资成本的前提下增加0.98%的年收益率。
此外,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波动导致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资金供给充足,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理财产品非信贷资产交易对象供给不足。境内外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相继发生的风险迫使以高风险证券品种、金融衍生品种为交易和挂钩对象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呈现萎缩态势,优于定期存款利率的稳健型理财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选择。目前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正好符合这样的市场需求,因而受到市场的欢迎。
记者: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受到市场热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风险不大,但风险低不等于没风险。您认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当前已有哪些表现或需要关注哪方面的风险?
罗志华:片面地认为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风险不大是错误的。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同其他金融投资品一样具有风险,其风险根据不同的交易结构、交易对象而不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交易对象的信用级别是理财产品本身信用的基础,而交易结构的设计能够决定理财产品的信用是否得到内部和外部增级。如果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交易对象也就是运用项目具有较高的信用级别,那么理财产品本身的信用级别就会相应提高,即风险就会较低。如果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设计安排了内外部信用增级,比如优先受益权与次级受益权设计、较高信用机构对运用项目基础资产担保等,就会有效提升理财产品优先受益权的信用级别,降低风险。
鉴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理财资金运用项目的违约风险上,考察和判断理财资金运用项目的信用级别和第一还款能力在理财产品的投资选择上至关重要。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此类理财产品之前,必须首先清楚该理财产品所募集的理财资金所投入项目的本身信用级别如何,在信用级别不足的情况下有没有较高信用机构的担保和设立次级受益权进行信用增级等。
我们已经注意到,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交易对象基本上以较好信用级别的国有机构和大型企业为主,从而有效降低了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对接了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的行业,因系统性风险导致的交易对象信用级别变化值得市场注意。
记者:针对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今年5月银监会叫停银行为融资性信托提供担保,但有银行采用间接提高借款人资信等级,变相为借款人提供担保的做法,您怎么看?您预计监管部门今后会不会根据宏观调控的形势出台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控制这类产品? 罗志华: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为融资性信托提供担保,就是希望商业银行能够按照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理财产品,分散风险。至于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的信用级别,正是理财产品的风险能够得以分散的基础,也是实现监管部门意图的基础。如果商业银行将低信用信贷资产作为交易对象提供理财产品,必将导致风险扩散,从商业银行转移给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大众投资者,这样的后果不堪想象。因此,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商业银行必须拿出最优质的信贷资产,通过内外部信用增级以达到必要的安全信用级别后,作为理财产品的交易对象。
随着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占比和发行规模的逐步上升,不排除监管部门出台严厉监管措施的可能性,但我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随着近年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实现了从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伴随着这一转型的是银行业经营目标的转变。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多用市场机制,少用行政管制。
记者:我们注意到,"两率"下调以后,立即有银行提前终止了多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也明显降温。那么,"两率"下调会不会扭转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前期的发展势头?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热还能否持续?
罗志华:从理论上来看,由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交易对象是信贷资产,信贷资产的利率变化对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理财资金的收益水平而影响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借款人基于财务成本考虑而做出提前还款选择而影响理财产品的管理期限。如果信贷资产采用的是固定利率,当法定贷款利率下降时,借款人就有可能选择"还旧贷新",提前偿还原有贷款以降低财务成本,这将导致对应该项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通过影响信贷规模和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而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产生影响。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盈余,并导致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下降,就有可能降低商业银行开发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意愿和动机。
从现实情况来看,9月份那次"两率"下调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影响并不明显,除个别理财产品因信贷资产采用固定利率导致借款人提前还款引发提前终止外,当月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经超过上一个月,重新回到历史高位。除非大幅度下调"两率",使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套利基础明显削弱,或者具有更多的替代投资工具出现,否则此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主导地位将难以改变。同时,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深化,规避境内外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风险的资金将会向稳健型理财市场转移,这会加大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弱市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之前,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会继续受到市场青睐。
主持人:记者 牟龄
对话嘉宾: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