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高额救援方案获得两院通过, 但并未对全球股市带来积极影响,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基本面。 受美国股市拖累,本周走势持续低迷。
周一,低开低走后在中资股领跌下港股全线下跌;周二,港股因重阳节休市,但全球各主要市场跌幅明显,港股周三大幅下挫,虽然香港金管局宣布降低 110 个基点,但恒指仍然下跌 1400 点并跌破 16000 点关口,中资金融、 地产跌幅明显,场内投资气氛极度悲观;周四,全球降息行动令港股出现技术性反弹,在中资股带动下恒指涨幅超过500 点,但仍然受制于 16000 点关口;周五,美国沽空限制取消,三大股指急速下跌, 道指 9000 点的支撑位不堪一击。受外围市场大跌影响,港股全日低开低走。
此外,部分新兴市场暴跌加深了投资者对前景的忧虑。在全球股灾中, 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各国不得不用减息手段来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继澳大利亚意外大幅减息之后,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及瑞典央行均宣布减息50 个基点, 我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 10 月 15 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从 2008 年 10 月9 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0.27 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全球减息在短期间有利于市场止跌,从中长期来看,股市企稳不仅需要多国以强有力的来支持,还需观察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行动
从基本面来看, 港股还不具备大幅度反弹的动力。 虽然香港金管局的种种措施将有助于缓解资金流动性的困局,有利于股市短期走势,但后市港股的压力大部分将主要来自于国际。从外围市场来看,尽管早前欧洲各国呼吁联合救市,但事实上,欧洲松散的联盟模式决定了欧洲各国无法达成救市共识,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爱尔兰率先对本国的存款进行保护,英国也在周三推出了 2000 亿英镑的救助方案,预计后期欧洲各国还将以自救为主。另一方面,重灾区美国和欧洲救市措施的成效和风险消散需要时间, 预计 3 个月左右才可能看清楚形势, 市场信心能否重新建立将最有可能在 3 个月之后。
联袂减息救市 难言乐观
事实上, 在央行联合减息行动后,全球股市反应并不理想。环球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也许只是一个开端, 市场一些利空因素还在持续释放中, 预计即将公布的欧美经济将很不乐观。据国际货币组织的预测,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金融机构资产严重减值,预计金额高达 1.4 万亿美元,而未来需要筹资约 6750 亿美元。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放缓,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失去增长动力,全球的经济活动将集体减慢。现阶段,市场对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日益蔓延开来, 金融体系面临崩溃的压力,要制止及平息这样的恐慌,可能需要各国采取更加非常的行动才有希望化解这场危机。笔者认为, 本轮危机实际上是能源危机引发价格危机, 价格危机引发消费危机, 消费危机引发次贷危机从而引发全面金融风暴、全面的信用危机和全面的信心危机。
美联储这次的救市行动是首次绕过美国银,直接向美国企业发放贷款。多国减息和注资的行动虽然并未即时扭转投资者疲弱的信心,但至少也减少了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其后,各国还有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联手应付危机,从而令信贷市场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
银行间的信用度增强以及拆息回落, 将是阻止危机深化的必要条件。投资者应该注意,无论是注资、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抑或是减息,各国央行出手相救的目的仍是希望舒缓资金面紧张的局面, 能否见效需要观察是否再有金融机构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危机。因此,现阶段投资者不宜高估全球各国联手救市行动的效益。在资金面依旧趋紧的情况下,全球股市依然很难乐观,港股反复寻底的格局依旧很难改变。
信心严重缺失 难言抄底
从估值的角度和技术上分析,投资者恐慌性抛售是信心缺失的体现,使得港股屡屡出现超卖的现象;而一些国企股已跌破净资产且 PB水平处于近几年来的低位, 估值偏低的个股俯首即是。 恒指在跌破 9月 18 日低位之后,跌势有加快的趋势,RSI 急速向下,MACD 指标同样趋于下行, 恒指反复震荡的格局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合以上方面, 港股后市如何演绎仍将取决于欧美经济能否稳定以及国内 A 股市场能否止跌回升以及银行同业拆息能否有所回落。目前,市场观望气氛依然浓厚,大势还将由场内外资金及投资者信心所主导,人心将决定何处是底部。香港财政司长曾俊华周五也表示,目前只是金融海啸的前奏,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所以,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动向,并切记谨慎操作。只有全球金融危机得到缓解,才是入市抄底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