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08/10/11 12:11:38
一年前的那场牛市盛宴,交织着市场的火热疯狂和专业人士的信誓旦旦,如今来看,许多场景却成了A股市场的一个个笑话:曾经的"十年"和"万点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主流资金为何敢在6000点大举加仓,却在3000点下大举斩仓?投资者还能期待些什么?回首这段逝去的繁华,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现实的问题。
万点原是"水中月"
"实在不好说,真的看不清楚。"这是近期深圳一家知名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而就在去年底,他还对记者说:"不要怕,牛市不会在2008年结束。"
在去年底的2008年中,不少券商研究机构仍看好2008年及今后数年的中国股市。更有券商甚至包括被中国股市崇拜的罗杰斯都提出了"黄金十年"和"万点论"的论调。但时过境迁,2008年的股市不但没有出现预期中的10000点,连黄金十年也被中断。
一年间上证跌去近70%,多数个股股价纷纷"腰斩",公募、超级散户、涨停敢死队等活跃在股市中的无一幸免,散户更是遭遇多次"大闸蟹"式蹂躏,损失惨重。投资者的心态也跟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6124点开始调整之时,不少人认为,趋势不会发生改变,调整即是介入时机,但随着股价的快速下跌,演变成了逢高出货的"惊弓之鸟"心态。在深圳一家投行任职的孟先生说:"回想起来,当初那'万点论'和'黄金十年'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害人不浅啊。"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与相关研究员进行了交流。深圳某券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称:"当时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大家都在看多,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如果我们独自看空也不合时宜,只是我们说得太露骨了,看得高了一点。说实话,如果后面没有发生那么多事,冲上一万点并不难。因为当时投资者信心高涨,从4000点涨到6000点才用了两个月时间。"
而据广州研究员张广文介绍,券商之所以能够这么大胆地提出"黄金十年"的论调,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当时,业内流行"人口红利"的说法,而中国恰恰拥有这个优势;此外,国外虽有次贷危机,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负债率低,财力雄厚,内生增长的潜力巨大,可以抵御外来风险。
也许,当初的A股市场的确是被外围股市的幻想所迷惑。去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外股市并未出现大跌,反而相对新兴市场来说,相当坚挺。道琼斯指数经过短暂调整之后,又迅速升至13000点以上。但不曾想到的是,次贷危机最终演化成了金融海啸,道琼斯指数近来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指数已到8000点关口,股市、欧洲以及所谓的金砖四国更是全线历史性暴跌。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深圳某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长近日就声称:"虽然公司花费数月时间做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评估,但此次遇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却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说明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不够。"
不过,坊间还流传着一些券商"不敢唱空"的故事。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某知名券商研究所所长李先生年初在其内部研究交流会上说,2008年大市至少要跌至3500点以下。但当时并未在2008年策略研究报告中将这一阐述出来。而此前,业内还流行着一个研究员唱空被迫辞职的故事。据传,深圳某券商地产研究员在去年9月份时开始唱空地产股,但当时很多基金对此充耳不闻,该券商研究机构对此唱空言论也非常恼火。
虽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确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时并未形成看空气氛,标新立异容易招来基金的责难,基金是研究机构的主要客户,又是当时市场上最大的多头,跟基金对着干,对研究机构没什么好处。
洋相背后有隐情
"本来这股市没我什么事的,但当时一位同事赚翻了,所以我也忍不住杀了进去。"深圳某外贸公司一位叫王胜的基民告诉记者,去年六月在同事的"鼓动"下,他买了不少基金,起初的确赚了不少。但随着大盘的下跌,他的本金很快就损失近半。他后悔地说:"真不该去碰这些东西,幸亏有一部分基金赎回得比较早,谁说基金安全又赚钱。"
有过类似王胜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当基民遭遇"稳健"出名的基金忽悠时,基金自然就成了本轮熊市挨批的对象。
虽有研究机构唱多之声的保驾护航,但基金依然没有摆脱六千点被套的命运。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基金会在六千点积极买进,而后又在三千点大举斩仓,一直奉行价值投资的基金是否在进行"投资",基金还值得相信吗,基金洋相频出是因为无奈还是无能?
证通天下投资总监杨永兴表示,造成这个局面主要原因是基金考核制度不科学所致。基金必须持股,但基金持股的目标不是能赚多少钱,其终极目标是跑赢大市,基金排名靠前的基金也可以凭此拿到更高的薪水,这些都驱动着基金经理去冒险。
张广文则表示,市场并没有足够多的优良品种供基金配置,而基金也没有固定的分红机制,这无法吸引到长期投资的资金。此外,A股无做空制度,基金因此缺乏发现价值和对冲风险的机制。
但不少人更愿从基金业内存在的问题去解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目前基金行业有些"病态",基金经理普遍年轻化,去年的显示,从业经历达三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足一半,这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事实。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基金经理中不少代表着基金公司股东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只是操盘手,买什么基本上都得听股东安排。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一些有能耐、有经验的老基金经理都选择了离开。去年,一批出色的基金经理独立门户干起了,不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深圳某大型私募经理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论断。该私募经理是从公募基金转行过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绩表现。据他介绍,从公募基金出来,主要是因为做得不开心,放不开手脚,管理太混乱,基金经理之间更无公平可言。辞职后,他曾想跳到另一家基金公司,但想到还是要受束缚,就干脆出来"混"了。
如果以上现象属实,那么部分基金的确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基金要成为股市的中坚力量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但愿这一次市场冲击波能改变一些基金的投资思维,带来更多的责任感。
唯一赢家竟是多头杀手
"如果有什么法人股出售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最近手头有不少资金闲着。"深圳私募管先生多次叮嘱记者。
为什么法人股会如此受私募青睐?回顾6124点以来的这段,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上,无论是基金还是游资,也无论是刘元生、刘芳之流的超级大户,还是章建平之流的涨停敢死队,股市"神话"一个接着一个破灭。它们或倒在停牌的风险中,或折在抄底的陷阱里,或困在自己编织的长期持股理念中。业内人士称,如果说这个市场还有赢家的话,那一定就是大小非。
湖北一位姓陈的私募经理的经历是以上判断的真实写照。他坦言自己这两年的所有盈利都是从大小非中赚取,在二级市场上拼杀还略有亏损。不过,他不肯透露是通过何种渠道买入了哪只股票。
有知情人士称,在资本市场这个圈子里,不少"大佬"都彼此熟悉,入股对方公司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获取大小非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这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在公司上市之前,他们需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其实,不少人"发财"是连做梦都没想到的。
当然,对于大小非为什么会稳赚不赔的也非常多。也许是改革就会有代价,大小非或许只是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的一场阵痛。但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大小非仍然是市场上扬的重要阻力。王显示,大小非在近期跌势中的抛压并未减缓,平安证券深圳八卦路营业部席位上的小非抛售仍是汹涌澎湃。杨永兴表示,在这种环境的制约下,未来两年再看到6124顶峰的希望非常渺茫。
那么,在这梦一般的市场轮回中,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也许是怀疑吧。回头审视6124点以来的这段行情,会发现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投资工具事实上都值得怀疑,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想驾驭市场,就很有可能败给市场。但可惜的是,逾百年的股史似乎仍无法令投资者抱有一颗敬畏的心。当下一次牛市来临时,我们还能记起现在的点点滴滴吗?(中国证券报 记者 贺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