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球股市经历了惨烈的一周,即使救市措施不断,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
本周全球股市经历了惨烈的一周,集体上演自由落体运动,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即使我国政府救市措施不断,罕见的三率齐降放松货币,也未能扭转颓势。投资者不禁要问,全球股市何时回暖?A股市场能否独立有所表现?这时候投资者该怎么操作呢?
本期嘉宾:民生首席分析师黄常忠;中投证券分析师徐晓宇;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人士陈晓阳
主持人:本报记者 吴琳琳
■全球暴跌还会持续多久?
记者:金融海啸令本周全球股市暴跌,对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担忧已经让市场失去理智。这种暴跌局面还会持续多久?市场信心何时才能恢复?
徐晓宇:全球经济问题至少年内还难以看清,不宜过早判断。从国内以往的经济周期与股市调整周期来看,一般是见顶两年以后触底的概率较大,A股市场去年三季度达到峰顶,经济今年二季度开始放缓,由此可见,股市在一年以后触底的可能性较大,经济数据在一年半以后转向的可能性较大。以目前股市下跌的速率来看,显然是过快了,市场随时有可能出现某种因素触发的超跌反弹。
黄常忠:确实,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失控的现象,暴跌5%、10%的情况都经常发生,历史上少见的盘中停牌也屡次出现。市场的恐慌来自两个层面:一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恐慌;二是金融危机对经济层面的影响。由于包括股市在内的资产泡沫是由全球货币美元泛滥引起的,泡沫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严重,破灭带来的冲击很大,对经济实体的破坏性也一时难以修复。当然,现在市场对这种恐慌以暴跌的形式来反映,已经反映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后随着各国的救市和金融层面的稳定,市场应该不会持续暴跌。不过,由于实体经济经受自身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其衰退和复苏需要的时间还要很长,因此,市场信心的恢复还需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张刚:次贷危机虽然进入最恶化的阶段,但也暗示着接近尾声。当然,若彻底好转,还要看主要发达国家此后公布的经济指标,目前看尚需时日。
我国央行也宣布降息0.27个百分点以及取消利息税,但降息幅度仍远小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后续或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举措。A股整体全面走强尚有难度,但农业、商业、医药等非周期性或将领先大盘而止跌回升。
陈晓阳:不会持续太久。本周A股连续出现急挫,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市场暴跌拖累,而国内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并且近期紧急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措施,并没有充分反映到股市当中,一旦外围市场止跌企稳了,A股市场转强的机会就很大。短期内信心恢复难度还是有的,毕竟此次金融海啸波及面较大,关键取决于后续进一步的经济政策导向。
■A股能否走出独立行情?
记者:在全球股市暴跌的阴影下,即使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重救市措施,甚至包括市场期待已久的货币政策的放松,但似乎无济于事。利好累积何时能发挥效用?在一片衰退的声音中,中国经济是其中的亮点,那么A股能走出独立行情吗?
徐晓宇:毕竟中国金融的开放程度还有限,中国经济状况还是好的,股市在经历合理的回归和恐慌性杀跌之后,利好的积累终究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完全有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黄常忠:经济决定趋势,政策只能起对冲作用,现在由于国际形势严峻,经济与金融形势经受的考验很大。按以往的经验,市场的短期反应对货币政策应该比较敏感,这段时间货币政策的放松应该能带来一波较大的反弹。但由于国际市场带来的恐慌,以及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压力,市场还没有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得到明显的改善。我个人判断,我国经济应该能经受住这次严峻的挑战,出现衰退甚至滞胀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在这两三年都是全球的亮点,因此,市场的基础还是不错,如果能继续累积利好,经过一段时间消化恐慌后,应该能率先反弹。
张刚:基本面利好,有望促成相关走强,吸引资金入市。尽管外围市场环境恶化,但在重要会议结束之后和三季报披露期间,局部热点仍会形成,跌势有望趋缓。从本周市场看,在外围股市重挫的情况下,A股市场的主流机构也不敢轻易入市,可见整体形成独立行情的难度较大。乐观预期,部分板块或有投资机会。
陈晓阳:利好助推股市企稳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为目前外围市场压力十分强大,对A股形成较大的负面冲击。如果周边股市止跌企稳,近期管理层发布的一系列救市措施将会逐步得到反映。虽然说国内金融体系与国外不太一样,但是影响股市走强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情况依然受到外围经济的负面影响,所以说A股走出独立反转行情还是有难度的,不过总体上应该会强于外围市场表现。
■大盘还能跌到哪里?
记者: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最近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正在过去,并处于筑底过程。对此您怎么看?在信心崩溃的时候,底部更显得遥不可及,您认为还能跌到哪里?
徐晓宇: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都刚刚开始减速,断言经济反转显然为时过早,但是股市是有可能提前反映经济状况的,目前的股市可能已经或者基本上接近反映了对实体经济最困难情况的预期,所以,我同意高善文的意见,中国资本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正在过去,有可能已经处于筑底的过程中。
由于指数编制中少数权重股占比过重,指数并不完全代表市场的真实情况,所以判断指数能跌到哪里并没有多少意义。一般来说,股市的见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回归到真正遍地的市场自然底部;另一种是由于政策等其他非市场因素支撑,股市不能够跌到市场的自然底部,而是在某一位置附近震荡等待上市公司业绩的成长,例如,1994年沪市在324点附近由于非市场的因素走出了行情,而经济软着陆成功是在1995年底,我们可以判断1995年的底部,但无法判断非市场因素支撑出来的1994年的底部。如果市场持续暴跌,则有可能出现类似1994年的由非市场因素诱发的底部。
黄常忠:资本市场正经历最坏的阶段,国际环境已有分析,从国内经济基本面上看,GDP增速下降还刚刚开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也看不到结束的迹象;资金层面,虽然货币政策已有放松,但总体看是比较紧的,资金层面最坏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但还没结束;政策层面,现在已经是最好的时候,国家对市场的扶持力度很大。综合看,市场虽然存在反弹的要求,但还看不到筑底的迹象。
张刚:我倒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坏时期目前还难言已经过去。2009年限售股解禁的数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8%,接近目前流通A股的2倍,仍需相关措施才能化解。但目前1800点的政策底已经明确,短期内将十分有效。经历了本周的重挫后,下周大盘跌势将会趋缓。
本周周K线收出长阴线,沪指跌幅为12.78%,为6月下旬以来单周最大跌幅,而前一周上涨10.54%的涨幅已经全部被吞噬掉,日均成交金额比前一周缩减近一半,显示交投趋于低迷。临近政策底,市场抛盘将减少,1900点有望形成二次底部。
陈晓阳:我倒认为继续向下不会有多大的下跌空间,现阶段持续调整不会再创1800点之下的低位,因为近期各种救市措施并没有充分反映到市场当中。而外围市场的连续暴跌行情,与A股市场一样,在技术上酝酿着强烈的技术反弹要求。一旦外围股市出现止跌企稳行情,A股必然会形成强劲的绝地反击行情。
■操作上应该注意什么?
记者:在目前的微妙时刻,投资者在操作上应该注意什么?
黄常忠:国际形势不明朗,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不清楚,国内政策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市场运行趋势还没改善,操作上多看少动,控制风险。
张刚:三季报披露阶段,多数机构静待上市公司业绩的明朗而操作规模不大,控股股东的增持现象也逐步减少,将导致买盘承接不足,中小投资者目前不宜贸然入市。到三季报披露尾声,具备高比例派现能力的大盘蓝筹股或有望纳入融券的标的股,将受到机构的追捧,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大盘蓝筹品种的量价变化。
陈晓阳:由于当前板块热点切换较快,并且侧重于题材炒作,股、环保、农业、上海本地股等,并没有鲜明的领头主线,这样在操作上难度较大。投资者还是要多看少动,耐心等待周边市场止跌企稳。A股趋势明确之后,再适当关注盘中强势个股机会也不迟。
徐晓宇:很简单,1800点是近期的政策底已经是市场的共识,2600点至2950点的密集套牢区难以逾越。接近1800点买进,接近2500点卖出,既不要把筹码卖在低位,更不宜在高位追高买入。(北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