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北京798艺术区总规划师林天强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由此带来纽约股市跳水般急跌,整个金融世界充满恐慌。而次日,在美国股市持续收阴的情况下,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宣布,赫斯特专场拍卖会大获成功,赫斯特的223件艺术品全部售出,拍卖总成交额高达4092万英镑(约合美元1.1亿元)!这场拍卖最后带来了总计2.7亿美元的收入,高出预估价1亿美元。苏富比表示,这场拍卖打破了由毕加索1993年创造的2000万美元的个人专场拍卖纪录。
然而,10月4日,香港苏富比油画专场拍卖开槌,结果却不甚理想,成交率不到60%。只有张晓刚的早期油画《血缘:大家庭一号》,依然以2306万港元名列亚洲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榜首。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让不同领域的投资人感受到了2008年这个秋季里的冰火两重天。
赫斯特专场拍卖的火爆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世界艺术品市场能否在资本市场遭遇寒流时成为投资人的避风港?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798艺术区总规划师暨艺术总监林天强。
记者:综观全球投资市场,一边是艺术品成为抢手货,一边是股市的狂跌,您怎样看待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这种相悖的走势?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林天强:这种现象并非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股市崩盘和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倒闭以后,拍卖市场依然继续繁荣了近两年的时间。根据1929年以来的资本市场和艺术市场相关性研究表明,艺术市场出现问题一般比股票市场出现问题要滞后18个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
从去年夏季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一些声名赫赫的金融机构从此不复存在。然而,一些曾经受惠于金融机构的艺术基金会、艺术博物馆等,却在今年获得了财务大丰收。
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 Richard Fuld太太,是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雷曼兄弟垮了,雷曼兄弟花了不少钱的这个博物馆却收藏了不少无价之宝。就在6月,塔特现代艺术基金会仅仅为一个新的艺术创意构思就弄到了429亿美元的预算。AIG在全世界130个国家拥有7400万客户的"保险帝国",2008年中还拥有1.04万亿美元的资产,而几个月之后竟骤然损失掉70%的资产,需要美国政府的救助。但是AIG的创立者之一Sir Edwin Manton,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生前曾将价值5000万英镑的英国艺术品赠送给美国Clark 艺术学院,他创办的基金会如今蒸蒸日上。
在当今这个资本流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艺术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行情之间有近两年的时间差,那就意味着有很大操作的可能性。这两年时间也许意味着风险逐步转移出危机策源地,也许意味着下一波高潮即将来临。所以,在美国政府不得不破天荒地紧急援救AIG这个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时候,在伦敦,人们却乐意花大价钱购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这种现象让人们对市场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记者:收藏投资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艺术品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林天强:收藏艺术品一定要对艺术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想有3个尺度:一是艺术尺度;二是文化尺度;还有就是个人偏好的角度。首先要看你所购买的艺术品在小到30年、大到100年的艺术史序列中,到底有没有说法,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艺术史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第二个标准是文化标准。即是说你所收藏的艺术品有没有在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否与一定的历史时期或者空间维度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某种关系,或是什么传奇人物的承载物等等。第三是收藏者要喜欢。艺术品市场是由艺术"爱好者"创造、发展和控制的。瑞银艺术银行行长Sweizer先生极赋哲理地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艺术市场:它是"Subjective "(主观的)。主观喜欢是收藏区别于其他投资的根本因素。你喜欢的不一定我喜欢,艺术的欣赏是主观的,艺术品的价格也是主观的。但艺术的价值不由任何"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决定。长远来讲,市场的价格最终取决于作品的学术价值,虽然短期会有所出入,但时间效应会让它最终回归于学术价值。所以,收藏理性就是收藏历史。
记者:我们看到,普通艺术家和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性上似乎差别并不大,为什么价格却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在艺术品市场上会有巨星现象存在?这是否与包装和炒作有关?
林天强:目前世界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赢家通吃的市场。也就是说,少数顶尖的明星艺术家占据了收藏、拍卖、画廊和媒体的绝大部分资源,而大量比较优秀的艺术家却在为争夺一点点可怜的生存空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却难见成效。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因资本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而愈演愈烈,已经影响到了艺术的原创性和丰富性。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只有懂得这种艺术体制和机制的游戏规则,并能运用这一规则,才能在下一个10年,使市场能够树立起一个具有东亚特色的当代艺术标杆。
我们观察欧美艺术品市场信心指数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信心指数在拍卖到来之时会出现攀升,拍卖后就会出现下跌,这样的指数走势简直就像人为操纵的一样。任何一个成功的拍卖都会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精心选择艺术家以及艺术品,事前对藏家摸底,有意无意地放出风声吸引媒体注意,更有战略战术的配合,如此天衣无缝的计划加上富有经验的操作团队,不管是赫斯特还是张晓刚;不管是好日子还是坏年景,卖一个好价钱总是可以期待的。艺术品市场的收藏性特点,可以帮助目前惊弓之鸟一般的投资者暂避风浪--不是说艺术品市场没有风险,风险永远存在,但是同时也有专业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成功地规避了别人不能逃脱的风险就能获得高额的收益,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至于艺术品市场的明星现象,只是艺术品市场风险收益的外化而已。
记者:目前这种市场条件,对今年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天强:在全球资本流动性泛滥时,投资会覆盖各种资产,可以涉及的领域包括房地产、奢侈品、艺术品等等。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也造就了与艺术品相关的金融工具。但这种金融工具的泛滥也引发了艺术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当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体系混乱的时候,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在经历一种共同的阵痛。投资人的恐慌情绪是否会蔓延到艺术品市场呢?值得人们关注。
全球权威艺术品市场行情网站Artprice.com每年发表《艺术市场趋势》报告。在2002年时称没有投机泡沫,艺术品价格上涨幅度低,而且1万欧元以下的艺术品交易占了90%,是一个能够消费得起的艺术市场。而到2007年发表的报告显示,2007年投机泡沫达到了顶峰,未来应该进入一个"矫正期"。中国当代艺术从"85新潮"前后开始滥觞,20年后市场回报高潮也应有个相对应的周期,但从全球艺术品走势看,中国当代艺术也将逐步进入"矫正期"了。
至于秋拍会怎样,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同的案例,既有伦敦苏富比的赫斯特专场的成功,也有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的冷场。这种矛盾给我们的思考是,艺术品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然而艺术收藏又比想象的简单。其复杂性在于,各种利益在其中博弈,你如果只是逐利而来,很可能成为一枚入局的棋子,当然入局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新手总要向老手交学费的,从而换得经验或者下一笔收益;其简单在于,收藏的原则不外乎前面谈的3点,即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个人偏爱价值,在市场的寒冷之秋,艺术品市场不失为一个避风港湾。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在艺术品市场整体出现调整的时候,不排除某些拍卖专场还会出现令人炫目的景观,拍卖市场的操作可控性远比证券市场要强得多。因而,进入艺术品市场要比不进入强,早进入艺术品市场要比晚进入强。还有一点,进入艺术品市场永远不会太晚,总会有更多的喜欢艺术的人进场,我对艺术品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在伦敦苏富比拍卖预展上,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一头镶金的牛》前留影。(李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