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周密思本报记者刘凌林/文林瑞泉/摄
近来,随着市场形势的巨大变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是否真的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自去年底以来,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负面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后,银行的理财产品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时间舆论哗然
2008年3月19日,这一天对于购买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的投资者来说,不亚于是黑色的一天。
许多购买了该产品的投资者在当天都接到了来自民生银行的电话,并被告知这款产品在亏损了50%的情况下被自动结束,这无疑又给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投下了一枚炸弹。
继光大等银行理财产品被媒体曝光后,“收益门”现象成为社会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投资者觉得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银行应该负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而银行方面似乎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设计之初即是不保证收益的,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是正常情况,产品说明书中应该写得很清楚,产品购买者也应该仔细研读所买产品的说明书。”
投资者:银行欺骗投资者
“我们起初以为只要把钱交给银行管,就一定能赚,起码不会赔本。”已经退休的孙女士如是说,她还说许多和她年龄相仿的投资者都持有和她相同的看法,认为银行是国家的,不应该存在赔钱的情况。而且当初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业务人员往往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过分强调收益率,而对存在的风险则轻描淡写。据业界人士透露,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南京分行就曾在宣传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时涉嫌夸大宣传,而被客户投诉。
自2006年起,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加快和股票市场的回温,银行理财产品迅速发展,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炙手可热。但是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在面对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陌生的专业术语以及品种繁多的产品时,投资者几乎毫无招架之力,更有甚者在没有清楚甄别产品优劣的情况下就被卷入了全民理财的浪潮之中。
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也理财,但是自己买基金,不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有起点金额限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投资者而言,难以承受。此外,部分银行在销售及信息披露中不透明也是他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渤海证券高级研究员、天津大学副教授房振明在接受采访时说: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不准确,评级过程由产品设计者自己完成,风险评定标准不透明甚至有可能自己设定,使得风险提示形同虚设。房振明认为应该杜绝银行自我风险评级,真正评判产品风险;或者由银监会牵头成立专门的独立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机构,客观公正的评判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级别;或者银监会对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风险评级过程和参数进行审核,也就是说,使各家银行在银监会的监控下进行风险评级,避免自欺欺人的事情发生。
玖富理财总裁孙雷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谈到,由于中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定价系统,所以一些复杂结构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是购买外资银行或国外投资机构设计的产品。银行在没有能力自行设计的情况下引进产品是没有问题的。第三方金融技术支持是金融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专业分工。但产品设计方并不清楚产品的最终消费群体,设计的产品必须经过商业银行的修改与完善,否则银行销售这样的理财产品弊大于利。中资商业银行实际是扮演销售商的角色,所得到的也仅是代销费用,理财产品如果出现零收益,发行银行更是损失了品牌声誉。
此外,目前国内专业人才短缺,许多客户经理把代客理财等同于产品营销,这样导致更多地将投资者当作是销售而非服务的对象。
银行:任何投资都有风险
近日,记者来到光大银行位于西直门外的分行。不同于以往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狂热,如今银行大厅里的理财产品介绍说明前已是门可罗雀。该行的大堂经理热情地向记者推荐了两款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T计划和阳光稳健一号(准债券类+新股申购),并介绍说这两款产品风险较低,收益比较稳定,是目前该行主打的理财产品,尤其适合普通工薪家庭。
关于日前一些银行暂停销售部分理财产品的报道,该银行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有许多理财产品刚好在2008年到期,而现在投资市场不景气,所以外界很容易将二者联系起来。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不如从前。投资者现在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有一定效益保障的产品。例如建设银行目前最受客户欢迎的是一年期保本理财产品,此产品风险极低,收益率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并且期限适中。而据中信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该行目前销售情况最好的当属集合计划,该计划属于短期投资,相当于定期,利润高于活期,风险极低,是中信银行目前销售情况最火的一款理财产品。
当提及到外界指责银行在宣传各自理财产品时过多强调收益而对产品风险提示不够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并非所有的银行都是如此。如建设银行要求每位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都要填写一个个人风险调查问卷,让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风险类型,是否适合购买该行产品后再作决定。而中信银行通常都会将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分为“绿、黄、橙、红、黑”5种程度,并注明每种程度所适合的投资者类型。
光大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产品的时候也向记者作了“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提示,也许是由于近期关于银行的负面报道使得银行方面开始重视关于风险提示的力度和产品收益宣传的程度。
“现在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品种类型繁多,挂钩各个市场的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的变化极快,产品做的不好不能就说是银行的能力低下或是恶意欺骗,银行的初衷也是要挣钱的,不会刻意的去欺骗投资者。”
某银行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资本市场的动荡,今年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大于往年,发展形势看好。中国未来的理财市场肯定会越来越丰富,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必定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发布日臻完善的管理条例。投资者在进行理财产品投资之前应该首先选择一家合适的银行,不要盲目崇拜外资。其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投资,看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让理财产品真正能够成为投资者的理财工具而不是陷阱。
专家:投资理财需谨慎
投资者与银行双方各执一词,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此,记者对理财专家刘彦斌进行了电话采访。刘彦斌现任北京市理财规划师协会会长、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彦斌认为,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大同小异,商业运作差异化不明显,这也是国内理财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各大银行要想在这类同质化竞争中更胜一筹非常困难,渠道有限是重要因素之一。刘彦斌指出信息披露不透明以及收取管理费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两道槛。他认为在销售理财产品方面,银行所起的就是一个中间贩子的作用,适合推出中低风险的产品,而高风险的产品则应该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做。民生银行于2007年10月份发行的一款名为“港基直通车”的QDII产品在美国市场以及大陆股市低迷的双重拖累下触碰到50%的亏损线,这是全球股市风暴下国内第一单投资海外股票市场的QDII产品被迫清盘。而且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决不会是最后一个”。其实不仅是民生银行一家。自去年开始高调出海的银行系、基金系QDII大都在全球市场的动荡中遭受重大损失。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QDII业务中,境外投资顾问合作机构扮演重要角色,内地机构对模拟投资组合的及时性、公正性等缺乏考核手段,这种QDII操作模式令人担忧。
关于外界因“收益门”现象质疑银行能力甚至是刻意欺骗的有关舆论,作为第三方,刘彦斌表示:银行也希望理财产品能够产生可观的利润,以培养更多的固定客户群体。因此银行不存在欺骗行为,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误导,即在兜售理财产品的过程中过分宣传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而对存在的风险轻描淡写,从而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形成一种观念上的误区,以为预期最高收益率就是最终收益率。有的客户看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就认为是最终收益率,甚至不仔细看合同就购买了产品,以至于到最后兑现产品时,当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甚至血本无归时,投资者就会认为被银行欺骗了;另外一方面就是老百姓太过于信任银行,因为“银行是国家的”,把钱交给银行就等于交给国家,肯定是万无一失的。
谈到这里,刘彦斌说这又涉及到关于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传播的问题。当市场不发生问题和风险的时候,对投资者宣传注意产品风险等知识,投资者通常会漫不经心或较难接受;只有当风险发生后,再对投资者讲这些,他们才能听得进去。赔钱的过程也就是投资者一个交学费的过程,只有投资失败了,投资者才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当然”,他补充道:“投资者以及我国的理财市场从幼稚到成熟都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一步到位。”
当被要求给广大投资者提点建议的时候,刘彦斌依然是那番广大投资者都耳熟能详而又苦口婆心的话:“其实钱和人一样都需要休息。当行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让你的钱休息一下,有时候休息也是一种投资。如果把2006年、2007年称作是‘有产年’的话,那么2008年就是‘保产年’,千万不要把‘保产’变成‘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