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最大的得益莫过于生活变得殷实起来,手上的闲钱多了。在高通胀的国内经济环境下,大多数人不满足于将闲钱简单地以存款的形式存放于银行,获取低微的利息收入。抵御通胀风险,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
而对于银行,靠政策、体制吃饭的日子终将消失。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外资银行涌入,中资银行日益意识到,必须在利差收入之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恰好迎合了银行与客户双方的需要。对银行来说,通过开发与发行理财产品,可以将社会上分散的闲钱集中起来,交由银行雇佣的理财专家去打理,不仅可以旱涝保收地向客户收取手续费,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客户分享收益。对客户来说,在传统思维定式下,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最安全。而且,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足以向他们表明,一些理财产品在收益上优于存款、债券;在风险上低于股票、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在这些因素主导下,人们不乏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与冲动。
由是观之,当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实现的收益达到当初预定的目标,则当事人双方相安无事。反之,如果收益低于预期,甚至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现象,争端就会发生。如果后一种情况普遍发生,那么无论对银行还是对客户,都是极为糟糕的局面,需要积极面对。
去年,由于境内外股市持续走牛,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尤其是挂钩股票产品,比较容易取得不错的收益。因此,这一年理财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火爆的局面,一些人甚至将2007年誉为“理财元年”。喧嚣之后终将归于沉寂,世间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这一规律。最近,陆续有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事件被媒体曝光,一时间讨伐之声不绝于耳。投资人对一些银行怨声载道,极端的甚至在网上发帖,呼吁网友对相关银行进行抵制,不去与之发生业务联系。这样的舆论氛围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十分不利。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争取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在尚未造成严重影响之时将问题解决。
导致零收益或负收益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如境内外股市的一路下滑造成相关产品(如QDII)的市值不断缩水。也有主观的,如一些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就有漏洞,将收益率规定为在0和另外一个数值(设为x)中取最大值,即收益率=max{0,x},而x跟股票池中收益最高与最低的两只股票的收益率有关。如某家银行曾推出一款这样的产品,规定,x=15%-(收益最高的股票的收益率-收益最低的股票的收益率)。根据该方案,产品到期后,如果经过计算,x出现负值,那么,投资人得到的收益将为0。明眼人一看就知道,x出现负值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所有的股票都出现了正收益,此可能性也存在。由此不难理解投资人的义愤填膺了。银行如此“忽悠”投资人,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其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要尽力呵护它,防止其夭折,特别不能挫伤银行从事金融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它,将投资人的利益保护提到首要位置上。(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