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新股破发考验银行“打新”理财产品
查看完整版本:新股破发考验银行“打新”理财产品
2008/3/31 7:21:24
  尽管北京街头的玉兰花已经盛开,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但2008年的这个春天,对商业银行理财来说还是有点"冷"。
  一如中国的经济在经受"内忧外患"的考验一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正面临着国内外资本市场变迁的考验。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遭遇"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之后,国内股票市场上新股的"破发",再次考验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
  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让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打新"产品,这是银行理财产品中股票类产品增加的最重要原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此前的报告指出,2006年,打新股产品只有区区10只左右,而在2007年,这类产品迅速膨胀到150只以上,占人民币股票产品的比重高达47%。
  进入2008年,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继续增多。据西南财经大学理财与信托研究所统计,2008年1月份新股申购类产品发行数为37只,较2007年12月份22只的发行数有了显著增加,产品发行数首次突破30只。新股申购类产品已经成为新股申购市场不可小觑的力量。进入2月份,尽管有春节长假因素影响,但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依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月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为32只,占比由1月份的12.7%上升到14.8%。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2008年连续两个月发行数均超过30只。
  银行"打新"产品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承担较小风险下获取的高收益率。去年下半年,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在15%至20%之间,有的银行实际实现的收益率可能更高,比如工行去年10月发行的2007年第2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130%以上。从2008年1月份到期的新股申购类产品来看,其平均年收益率也在15%以上,高于银行理财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新股申购产品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
  但新股申购类产品现在却不得不面临收益率下降的考验。伴随着大量资金囤积一级发行市场,中签率下降,以及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走低,这些因素导致银行"打新"产品收益率大不如前。如中国铁建上市后,收盘仅上涨了28.19%,从随后各家银行公布的该股申购理财计划的收益情况看,本次打新的收益在0.13%附近,年化收益不足4%,低于1年期存款4.14%的利率水平;中信银行()的一款半年期新股申购产品,截至2月底年化收益也只有3.54%。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3月份新股发行数量较少,前3个月打新股类产品敌不过银行存款收益已成为定局。
  而现在,随着新股的破发,银行"打新"产品将再次遭遇新的危机。本周,伴随着市场的持续暴跌,开始出现股价跌破IPO发行价的新股,并且家数不断增多。周三,中国太保开盘即跌破30元的发行价;周四,另外两只大盘股中煤能源和中海集运()也相继破发,而银行股中的建设银行在周四盘中险些跌破招股价,最低跌至6.46元,比6.45元的发行价仅高一分钱;周五,最受市场关注的中国石油()盘中股价最低刚好触及其16.70元的发行价格,被市场视为"准破发"个股。
  银行"打新"理财产品可以参与新股网下申购,网下配售部分一般都有一个锁定时期,这无疑增加了这部分产品的风险。以首只破发股中国太保为例,于2007年12月25日上市的中国太保,上市首日创出51.97元的最高价后一路回落。参与网上申购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一般会在上市当日即卖出,收益能保证,但对于那些参与网下配售的资金,等待3个月后,盼来的却是跌破发行价的命运。另一只新股中煤能源,上市还不到两个月就跌破发行价,对于网下申购的机构,还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上市出售,未来该股走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凸现了"打新"产品的风险。
  考察境外市场的历史可以看出,新股跌破发行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数据显示,在2007年登陆香港交易所的80只新股中,截至今年1月中旬,已有52只股票跌破发行价,占总数的65%,最近两个月的继续大跌,估计这一比例将更高。而其中有高达17家公司在上市首日,收盘价即跌破了其发行价。反观境内市场,在牛市行情中,新股发行往往被给出极高的发行市盈率,这无疑大大抬高了其发行价格,但在市场下跌时,也增加了破发的风险。
  曾经备受追捧的"打新"理财产品,在收益率受到考验的情况下,发行量也在相应下滑。有银行人士称,该类产品销量普遍下滑8至9成,部分产品销量甚至只有原来的1%。
  面对变化与考验,银行的"打新"产品也相应出现调整。中信银行最新一期"打新"产品加强了对其固定收益类品种的配置,如各类债券、信贷资产以及众多货币市场工具,希望在新股发行频率低的时候能保证一定的收益。有银行人士称,如果新股产品的收益继续下滑,银行可能会提前终止一些"打新"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2007年的快速发展给银行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的挫折与考验,对于各商业银行不是坏事,更应该成为在理财业务上加快创新、精耕细作的动力,从长远看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赵洋)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