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关注的目光中,挣扎在16.70元发行价边缘的"A股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在18日"破发"。面对从历史高位回落近五成的A股市场,中国投资者的信心"底线"受到考验。"第一权重股"跌破发行价
在此之前,中石油已经屡次出现"险情":3月27日,收盘首次跌破17元;3月28日和4月2日,盘中最低下探至16.70元的发行价;4月17日,16.72元的最低价距"破发"仅一步之遥。
昨日,中石油收盘报16.02元,全天跌幅达到5.04%。从2007年11月5日上市以来,中石油就没能摆脱持续下跌的厄运。按照其上市首日48.60元的开盘价和48.62元的最高价计算,中石油登陆A股112个交易日,下跌幅度高达67%,远高于同期上证综指46%的跌幅。
实际上,权重指标股板块中遭遇类似命运的远不止中石油一家。按照昨日收盘价与上市后最高价相比,中石化、中国平安的跌幅都超过了60%。而A股历史上唯一一只"300元股"中国船舶,当日收盘报94.46元,距最高价跌幅接近七成。"破发""破净"值得高度关注
3月26日,中国太保成为这一轮牛市以来首只跌破发行价的个股。此后,中煤能源、中海集运两只大盘股相继"破发"。4月18日,中石油加盟令"破发"队伍再度扩容。除了"破发",A股市场频频出现的"破增发"和"破净"也值得高度关注。
根据宏源证券研究所的初步统计,截至4月17日,2007年全年实施增发的210家上市公司中,50家已跌破增发价。而2008年至今,公开及向特定对象定向增发的47家上市公司中,约一半已"破增发",且其破发价与最新收盘价的折价远大于20%的水平。
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分析认为,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的牛市中,流动性泛滥使市场资金充裕,定向增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资产重组、优质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后续动作,因而被市场视为利好并热烈追捧。
程文卫说,进入2008年后,上市公司涉及增发,甚至是额更小的配股、转债等,都会令投资者"闻声而逃"。伴随A股市场重心的不断下移,增发已经演变成了股价的"蒸发"。
4月14日,南京高科收报20.84元,成为过去两年多来首只跌破每股净资产的A股。4月17日,长春经开也加入"破净"行列。按照《证券日报》的统计,截至4月17日,除上述两只个股跌破每股净资产外,市净率在1至1.5倍之间的上市公司有28家,1.5至2倍之间的77家,2至4倍之间的高达640家。同期上证A股和深证A股加权平均市净率分别为3.89倍和4.15倍。
"从理论上说,剔除股东权益为负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代表着公司最后清算时股东的剩余价值,因此股价不应低于其每股净资产。"程文卫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破净"显示了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悲观态度。市场信心"底线"面临考验
从6124点的历史高点,到昨日收于3100点下方,上证综指在短短半年中下跌近50%。有投资者说,中石油上市对A股市场形成了拖累,导致大盘一路大跌。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深幅调整由A股市场估值回归的内在需要引发,中石油只是"替罪羊"。不管怎么说,对于投资者来说,"A股第一权重股"的"破发"是对其信心底线的严峻考验。
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其实现在绝大多数公司基本面都是很好的,估值水平也不高,但由于中石油等指标股在指数中所占权重比例过高,使得整个市场情绪随之发生了变化。仇彦英认为,从成熟资本市场来看,花旗巨额亏损导致股价暴跌,但美国股市并未因此而崩溃,这就是指标体系健全的表现。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康则认为,现在市场下跌的根本因素不在基本面和资金面,而在于信心。他呼吁,管理层应借市场下跌之机,对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