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8/9/25 10:11:17
盗宝,是文学创作如影视、小说中常见的一类题材。抛开类似木乃伊、盗墓笔记这样打"死人宝藏"主意的题材,更多的往往是针对大富豪的金库、艺术馆中的名画、科技公司中的芯片、甚至交易所的巨款等。看盗宝题材,盗宝者与守宝者的交锋自然是主线。虽然在文艺创作中,盗宝者往往是集聪明才智(如"偷天陷阱"、"国家宝藏")于一身,而守宝者往往是那么不堪一击,所谓完美的守护措施到头来却是漏洞百出。
不少人内心深处有做"盗宝者"的欲望,所以,尼古拉斯·凯奇的"国家宝藏"系列电影才能一拍再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都与"盗宝"无缘,反而是要绞尽脑汁保管好自家的贵重物品--不但没有"国家宝藏"可盗,却有"自家宝藏"要守,这也是生活与梦想的距离吧。
虽然伴随科技昌明,越来越多的财富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比如活期存款、上市公司股票,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家庭保有的大量财富依然是实物,比如凭证式国债、贵重珠宝、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凭证乃至房产证等。相比财产的增值保值,财产的"保全"才是第一关键。那么,这些财富如何存放才安全?显然,如许多家庭那样放在家中的隐蔽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这些年,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中,已经有了保险箱。贵重物品放入保险箱中,自然比在家中随便放置来得安全,但这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保险箱虽然防小偷,但是不够低调,反而容易招来抢劫大盗;另一方面,保险箱终究是在家中,对于火灾等意外灾害同样难以防范。
眼下,银行提供的保管箱业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说起银行保管箱库,同样是影视、小说中的常客--尤其是瑞士银行的保管箱库,其安全性更是达到了神话般的地步。
去银行租借一个保管箱,将值钱贵重物品一概寄存入内,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足够低调不会如家中保险箱这样招摇,更何况银行保管箱库恒温恒湿的要求更是家中难以做到--而购买这份安全感的花费,不过每年数百元,实在是物有所值。
更何况,撇开安全性不提,保管箱业务也是一项极具"收藏"潜力的银行项目。就经营本身而应,保管箱库对银行绝非赚大钱的项目,尤其是在地价寸土寸金的大都市,甚至可能成为亏钱的项目。这就决定了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保管箱的需求会不断上升,但是供应却难以扩容,因此在诸如香港这样的发达城市,银行的保管箱已经到了"一箱难求"的地步,甚至成了银行招揽高端客户的手段之一。香港的今天,也许就是上海的明天。既然如此,那还不趁保管箱如今尚能租借到,尽早占一个位置,也许要不了多少年,在银行有一个保管箱会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
去吧,去尝试一下银行的保管箱业务,让它成为"自家宝藏"的最佳守护者。(记者 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