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瞄准股市大底 银信理财蠢蠢欲动
查看完整版本:瞄准股市大底 银信理财蠢蠢欲动
2008/9/25 8:25:51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转冷,银行理财产品率先避开股市,成为资金避风港;现在,大盘已跌穿了2000点,银行与信托手拉手大踏步入股市的序曲已隐约吹响。
  证券产品
  "弃儿"命运突现转机
  随之大盘下挫,眼见得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产品成为银行最青睐的投向,而证券类产品则成为"弃儿"。近半年以来,发行的证券投向的银行理财产品少之又少。
  Wind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1日到9月10日,银行已经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为2051只,而涉及到证券市场的仅为50只,而投资于我国股市的仅仅为少得可怜的4只,它们分别为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同升二十二号(优先受益权)产品2"(8月29日)、"2008年阳光理财同升二十二号(优先受益权)产品"(8月13日)和"2008年阳光理财同升二十一号人民币产品"(6月10日)、上海银行的"2008年'慧财'08301期申购新股增强型人民币8个月"(8月5日)。
  但令人欣喜的是,从这仅有的4只投资A股的产品中,尤其是8月13日和8月22日相继推出的光大银行"2008年阳光理财同升二十二号(优先受益权)产品"中,我们终于看到了证券类理财产品的一丝希望,看到创新型理财产品开始向A股市场抛出橄榄枝。
  光大银行这两款产品的设计方案完全相同,均投资于信托产品,银行客户为信托产品的优先受益人,而信托公司的客户来充当理财产品的一般受益人,一般受益人和优先受益人的资金全部投向我国A股市场。与此同时,该产品也融合了挂钩类产品的特点,将收益标的于4只A股股票。此类银行理财产品在股市处于底部推出是证券市场这一"弃儿"转机的重要标志,是一般受益人认为当前A股市场再次出现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进而刺激其通过信托和银行进行融资的行为。
  信托产品
  一直没离开股市
  与银行理财产品中证券类产品凄惨冷清的局面截然不同,信托公司一直对证券类产品青睐有加。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从今年3月20日到9月10日,国内已经发行的信托产品为267只,其中明确给出产品投向的为237只,而其中证券类信托数量为90只,占33.7%,即使在市场已经严重下滑的7月份之后,信托公司发行产品中的证券类理财产品比例仍高达1/3,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情况。
  与"2008年阳光理财同升二十二号(优先受益权)"的结构相类似,结构化的信托理财产品也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放大资金杠杆的合适工具。其运作模式的中心是信托公司,银行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点负责代销信托产品中的优先受益人部分,证券公司负责为信托产品寻找一般受益人,从而银行、信托和证券通过该产品实现了为股市的输血。
  从今年3月底以来这种产品的数量达到了9只,其中上海华宝信托对其最为钟情,该产品是其产品系列的最主要部分,其次为深圳国际信托和大连华信信托。并且,由于这种结构化信托产品中优先受益人的风险较小,且通常收益处于中高水平,因此受到了广大银行客户的欢迎。在股市处于较低估值水平时期,并且随时有可能出现反弹的情况下,很多大型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希望通过该工具融得更多资金介入股市。
  据笔者了解,这种案例的通常操作路径是,证券公司的大客户(可能是机构也可能是个人)想将手中的资金放大,比如一个亿变成两个亿,于是券商帮他寻找信托公司设计一个信托产品,这位大客户作为次级受益人,如果投资出现亏损,则要强制止损,并用他的一个亿来弥补优先受益人,即信托公司客户的利益。信托公司转身又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打包变成银行理财产品,面向大众发售。而此刻的优先受益人,则变身为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整个投资计划的众多个人投资者。
  整体看来,银行产品、信托产品规模扩大,券商业务量增加,同时为更多投资者扩大了投资途径,也为股票市场带了急需的资金血液,可谓多方共赢。
  理财产品
  "输血"股市有望重现
  2007年理财产品发展波澜壮阔,大量资金通过银行和信托汇聚起来,并涌入股票市场,巨量的资金成为市场上涨的重要源泉之一,反过来也促进了理财产品市场的繁荣。目前,虽然由于股市不断下挫导致更多的理财产品远离股市而去,但是从8月13日、8月29日光大银行理财产品、8月8日深圳国际信托和7月4日上海华宝信托发行的证券融资性结构化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理财产品市场重新为证券市场源源不断输血的日子并不遥远了。
  可以想见,未来的证券类理财产品将会出现更多创新型的产品,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更加完善,定价机制的更加合理,越来越多的场外资金将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途径流向场内。(证券日报 房振明)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