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上市圈钱:催生富豪的新捷径
查看完整版本:上市圈钱:催生富豪的新捷径
2008/9/25 8:00:35
  "我再不圈一点,可能就没了。"王老板一边吐着烟圈,一边神态悠然地把玩着手中的茶杯。这位从事房地产开发多年的大佬,最近也开始玩起了"上市的游戏"。
  "晚上我陪家乡来的领导喝酒,他们来了我还不得好好招待一下?"王老板的招待十分必要,他刚刚在家乡投资了一个高达十几亿元的新能源项目。他成了家乡的大红人,领导来上海看望,自然得好好相陪,因为他大发一笔的希望,还寄托在这些领导的身上。
  "不就是玩资本运作嘛,我还不会?"王老板告诉记者,他以前从来没想过要上市,觉得搞实业蛮好,现在看到那么多企业打破脸蛋争着要上市,觉得不能好处让这些人全得了,自己也得弄点。
  其实,王老板的资本运作还真"简单"--把大力投资的新能源项目,通过"精心包装",A股上市。"只要上市成功就行,我才不在乎公司以后的经营情况。"王老板得意地表示,他要的就是让投资者看到项目实实在在地存在,设备、生产线等各方面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就OK。
  聚钱效应
  王老板的上市****只是中国企业上市热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有调查称,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就有高达80%以上的企业热衷上市。其中40%的企业希望能在国内创业板上市;选择国内中小板的为13.3%;有10%的企业希望能整合集团内的资源实现国内主板的整体上市;选择中国香港、纽约和其他地方上市的分别为16.7%、13.3%和6.7%。



  这些企业热衷上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融资和再融资的机会。2007年末,金风科技()一上市便成为我国股市中的"耀眼明星"--其开盘价高达138元,使得石基信息()91元的新股开盘纪录瞬间作古,其盘中最高价曾达160元。
  这些企业疯狂上市的结果,就是我国的新股发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07年沪深A股新股的发行规模超过了3700亿元(合500亿美元),跃居2007年全球融资最大市场,比排在第二名的美国股市,多出100亿美元,而排名第三、第四的巴西、俄罗斯股市,新股发行规模不过200多亿美元,远远落在中国之后。再融资方面,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就有多达188家上市公司实现募资约3657亿元,超过2001-2006年6年间的再融资总额。
  伴随中国企业的大量上市,中国的富豪人数直线增加。杨惠妍、史玉柱、许荣茂、郭广昌、张近东、马云、黄光裕、张欣……这些亿万富翁,几乎都是通过企业上市,身家倍增,一下成为中国最有钱的阶层。在这些企业家迅速致富效应的带动下,其他企业家的上市热情日益高涨也就可以理解。
  质疑声日隆
  随着中国股市的迅速扩容,企业融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受到广泛质疑。
  "股市已是提款机!"一些投资者在网上竭力质疑企业上市、上市公司融资的合理性。最为典型的当属"平安融资案"。中国平安()今年1月21日公布15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然而,令平安预想不到是,其举动立即在全国受到广泛的质疑,许多业内外人士表示,这是"恶意圈钱",紧随平安之后,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又有23家上市公司密集出台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2043亿元。
  这些企业的再融资计划严重打击了中国股民的信心,成为中国股市暴跌的"导火索",甚至有的人,把中国股市暴跌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虽然后来中国平安再融资计划没有获得通过,可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久久难以散去,成为众多中国股民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寻求救市之本
  "中国石油()揩尽中国牛市最后一滴血。"知名财经分析人士侯宁对于中国石油在A股的上市,作出了精准的预言。在中石油的带动下,中国股市一路走低,屡屡创下近期新低。
  中国股市无疑已由快"牛"变成了快"熊",最明显的例证就是,9月15日,在央行出台降低贷款利率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双重超大利好"下,中国股市继续大幅下跌,其中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大关,至1986.64点。
  与中国股市大幅度下降相映衬的,是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开始受到削弱。前不久,普华永道发布报告指出,截至6月30日,2008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通过IPO募集的资金总额为89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1%。其预测,今年我国股市的融资总额将为2500亿元,而普华永道年初曾预测今年A股融资总额为4800亿元。然而,业内人士对今年A股能否完成2500亿元还持怀疑态度。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熊市情形下,仍有那么多的企业将上市圈钱视作"灵丹妙药"?
  "由于政策倾斜,国内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国内企业信用评级总体偏低,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市场又很弱小,所以靠非上市的其他方式融资非常困难,只能寄望于上市一条途径。而国企热衷于上市是由于目前的政策鼓励以及国内畸形的新股发行机制让他们可以借上市圈到巨资。"侯宁表示。
  他认为,当前,国家实行的从紧货币政策总体还没实质性改变,企业融资便更加困难,所以即便到了熊市,上市门槛也依旧被踢断,证监会发审委依然红得发紫。但股市目前对企业上市圈钱已经望而生畏,为了控制发行节奏,减小对二级市场冲击,证监会便只能控制一下发行数量。但谁都知道,这是短期行为,一俟股市有所好转,积存的所谓"审而不发"的企业就会如饿狼般扑向二级市场。比如年初错过最佳圈钱机会、现在不得不宣布发债的中移动等等,哪个不希望能登陆股市?
  侯宁建言说,对所有企业以质论资,一视同仁,向完全意义上的核审制转变,健全真正的退市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之道。(记者 傅光云)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