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熊市当道 银行理财产品风景独好
查看完整版本:熊市当道 银行理财产品风景独好
2008/9/25 7:29:39
  去年此时,股市正朝6000点大关吹响总攻的号角,那是基民们一段****燃烧的岁月。如今,2000点岌岌可危,"熊"关漫道真如铁,基金业万马齐喑,银行理财产品却悄然崛起,不知不觉中抢占了原本属于基金的大片江山。而在共同穿越的一年时空中,交织了投资者与银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保本!一定要保本!!"
  "两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还有没有?"老李一大早便来到一家银行的营业点。饱受资产保值困扰的他,一听说银行当天开始发行一款9个月期限、预期收益5.8%的理财产品,唯恐错过机会。可遗憾的是,老李还是来晚了一步,该款产品已经售完,此时距银行开始营业只有1个小时。
  老李告诉记者,就在去年这个时候,他正在把大部分积蓄从银行取出来抢购基金,申购10万元,结果只卖给自己25000元,排队虽然遭遇了很多痛苦,但是买到基金就等于抓到了聚宝盆,那时的心情依然是兴奋不已。然而今年市场突变,曾经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2000点保卫战"居然转瞬间就在眼前打响了!老李购买的基金净值不断减少,几个月前他咬牙选择了全部赎回,净亏两成,当初心疼得要命,现在看来竟然成了最明智的决定!
  从今年年初,老李就开始关注起了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不及基金风光时的十分之一,但老李已经看明白,那个疯狂火热的时代至少一两年内不会再现。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相对其他投资方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事实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军浩浩荡荡,远不止老李一个。记者曾见到一位老大娘冲到银行柜台前要买一款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工作人员提示她先看一下产品说明书,老大娘却反问道:"银行的产品怎么会有风险,快点让我买吧,好几次我都没抢上。"这与去年投资者跟风抢购基金确有几分相似。
  今年早些时候抛"基"买"理财"的不少投资者现在开始暗自庆幸。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小姐去年底将大部分资金从股市撤出,投资到银行理财产品上,与股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收益微薄,不过信贷型产品收益尚可,虽然总收益只是比银行存款略高,但看到身边许多同事被股市折磨得死去活来,她感觉自己运气要好得多。
  "买银行理财产品就一个宗旨--保本!一定要保本!!"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房四海这么说。
  渠道为王 银行旱涝保收
  因为发行数量众多,银行理财产品常给人眼花缭乱之感。简单地说,时下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按收益的确定性可以分成两大类: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其中固定收益类的典型代表就是上文提到的信贷型产品,这类产品只标明产品的期限和到期收益率,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懂。
  而浮动收益类产品就要复杂得多,其挂钩对象五花八门,各档次收益实现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能把条款研读明白的投资者并不多见,到期时也许会收获一个惊喜,但也可能倒赔本金。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类产品已经沦为边缘化的"小玩意儿"。
  不过纵使市场波动震荡,银行却一直是"大赢家"。去年银行大卖基金,中间业务收入随之大幅增加,今年股市行情冷若冰霜,但是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却继续跃上新台阶,这都要归功于信贷型理财产品的热卖。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旭阳说,今年上半年该行理财产品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其中70%以上就是这类贷款型产品。
  "虽说我们卖基金获得的收益要多于银行理财产品,原因是我们把客户资源让渡给基金管理公司,他们愿意给予较高的补偿;不过我们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主要是靠量取胜。"张旭阳说。
  实际上信贷型产品的设立很简单,从八月份起,原来中资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包括东亚、渣打等外资银行也加入了这一阵营,一场价格战兵临城下。
  目前一年期企业的贷款利息是7.47%,这也是企业参与这类产品的主要成本参考指标。最终设计好的信贷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其中的差额银行可以吃掉绝大部分,而信托公司只能分到少得可怜的一块。不过,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开足马力,寻找愿意付出更高成本的企业。
  比如日前,中铁二局()发布公告称,委托衡平信托公司通过民生银行发行"非凡理财尊享7号理财产品",衡平信托由此取得10亿元资金。其后,中铁二局再委托衡平信托斥资1.5亿元,对成都盈庭置业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此外,中铁二局还委托衡平信托给盈庭置业提供8.5亿元的贷款。由此,盈庭置业获得10亿元的现金。
  这一完整的链条就是:企业拿着项目委托信托公司找资金,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把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投资,信托公司运用资金完成企业委托的项目。据民生银行披露,个人投资者购买"非凡理财尊享7号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8.5%。中铁二局表示,衡平信托给盈庭置业贷款的年利率为11%。
  与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是,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并没有那么低。近期在北京市场已经出现了年化收益率为9%和13%的两款产品,分别由两家小型银行推出,关联项目均为房地产行业。而北京的大型银行在这场竞争中显得颇为"迟钝"。
  "价格战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愿意看到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立基金化的理财产品。"张旭阳解释说,所谓基金化就是建立一个投资的资产池,信贷型的理财产品就没有了具体的到期期限,投资者拥有定期赎回的权利,这样银行不仅不用像现在这样,每期都要进行营销宣传,而且可以保持住稳定的客户队伍。
  当心重蹈基金覆辙
  在火热的背后总是蕴藏着潜在的风险,当时的基金如此,今日的银行理财产品恐怕也是一样。
  中天嘉华理财高级策略分析师张存贵认为,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而当前通胀水平依然较高,资金放在银行受到负利率的侵蚀,投资股票基金又会遭受损失,因此居民大都选择购买收益尚可且稳健的信贷型银行理财产品,从而兴起了银行理财产品热。"但并不是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受到热捧,比如一些指数型产品就不受欢迎。"张存贵说。
  业内人士指出,有一些结构类产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经过包装改造过的"伪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只是为吸引客户,并不能真正取得高收益;打新类产品因为股市不断走低等原因收益不好,对于这些产品投资者并不看好。 说到底,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顺应了当前的各方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于此满足企业客户融资需求,信托公司需要以此来拓展业务和增加收入,投资者需要此类理财产品来"跑赢CPI"。业内人士预期,除非股市转好,或者信贷政策放松,否则此类理财产品将继续大行其道。
  然而,很多投资者购买信贷型理财产品只是单纯比较收益的高低,这其中蕴涵了不小的风险。张存贵指出,信贷型中的个别产品之所以会出现年化10%的超高收益,是由于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融资饥渴症尤其严重,因此愿意付出较高的成本,与信托合作推出打包产品,使得收益率远高出市场平均水平。但是这类理财产品最终实现的收益与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质量相关,如果项目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投资者的收益就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率。在当前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速减缓,国内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类产品蕴含的风险尤其值得警惕。
  针对上述产品,如果投资者对具体项目不熟悉就容易吃亏,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关注三点:产品的规模要小,一般在一两个亿左右,银行、信托公司对这类产品相对来说容易控制;企业信誉要足够高,应该在3A或者2A+,行业排名最好在前十位;看是否有关联方提供担保。
  张存贵认为,由于当前居民理财观念尚不成熟,容易跟风,现在大家都抢购银行理财产品,一旦A股市场形势反转,股票和基金收益变高之后,投资者可能又会去抢购基金,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都不能提前赎回,因此投资者需要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以免重蹈去年"基金梦"的覆辙。
  多位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应把资产分类,长期不用的资金用来投资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以获取较高收益;而近期就会用到的资金最好购买1-3个月的短期产品,以便维持必要的流动性。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