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持续低迷,基金资产净值"腰斩",令众多投资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上。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势头远远胜过了基金,但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本周在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除了少数几款外资银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几乎全被信贷资产类和票据债券类理财产品所充斥。
结构型理财产品成稀缺据不完全统计,本周共有74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售,市民的可选余地非常大。不过,在74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有71只产品属于信贷资产类和票据债券类理财产品。另外3只产品,其中两只为汇丰中国和渣打中国推出的QDII产品,1只汇丰中国推出的挂钩股指的结构性保本产品。由此可见,结构型理财产品成稀缺。
另外,东亚、恒生等外资银行近期也有理财新品在售。
国企依旧垄断信贷理财上周,各银行发行了43款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十余款产品的借款人是国有垄断企业,例如已经多次出现在借款人名单上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作为以资金规模取胜的银行,在银信合作理财中,成本最低的无疑是其熟悉的标准化产品了。在目前这种银行主导的理财格局下,浓重银行产品特征的投资手段仍会是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创新是需要成本的,就是在信贷类理财中,那种轻车熟路的传统的稳健的模式仍然会成为首选。
产品设计重数量轻设计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同质化情况严重,缺少研究模型,无法在动荡的环境下检验收益率,出现"拐点"情况时应对不足,没有及时对理财产品进行"返回检验"。
相当多的理财产品都以"预期年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但"预期收益率"是一个区间表达式,于此区间上,银行只进行了对经济环境为牛市的看多预测,而对看空估计不足。竞报记者崔鲸涛
■相关新闻
上月理财产品普遍实现预期收益
据知名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最新报告,8月份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除QDII外,其余品种普遍实现了预期收益。"普益财富"报告显示,8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576款,较7月份上升了8.7%,延续着今年以来稳步上升的势头。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市场占比也继续增加,8月共发行473款,市场占比首次突破八成,升至82.12%。(崔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