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扩散 信贷产品成唯一亮点
查看完整版本: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扩散 信贷产品成唯一亮点
2008/9/25 5:16:55
  对银行理财市场来说,8月份是一个寒冷的夏天。受股市拖累,部分结构性产品和银行系QDII收益再度下滑。其中,QDII最大跌幅为48%,部分理财产品再度出现零收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理财市场只有亏损的声音,随着投资渠道的扩展,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继续火热,收益4%至7%。
  结构性产品再现零收益
  8月下旬,浦发银行()发出公告,其发行的"汇理财2007年第七期"系列产品中,有A、C、D、F1、F3和F4计划共6款产品于8月23日到期。而这6款产品中,汇理财2007年第七期F1、F3和F4三款产品到期收益为零。
  这三款产品在设计时选择与4只海外股挂钩,分别为法国巴黎春天、路易威登、历峰集团和帝阿吉奥。这三款产品成立于去年8月22日,理财期限为一年。由于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份期间,4只股票下跌惨重,平均跌幅20%左右,虽然在2月至8月份股价有回升,但无法抵消最差时期的下跌损失,因此严重影响了这3款产品的到期收益。
  对浦发银行来说,这已经是第三次被贴上"零收益"的标签,而出现问题的均是"汇理财"系列产品。第一次和第二次曝光的是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和汇理财2007年第八期G1、 G2计划,到期收益率均为零。前两次,浦发银行被投资者指责为产品设计被国外投行忽悠。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告诉记者,浦发银行的"汇理财"系列产品屡次出现零收益,主要是这一批产品的设计方式非常相似,只是发行时间有先后,由于市场情况不好,所以产品到期时纷纷出问题。
  浦发银行理财产品相关负责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解释:"最新发生零收益的这三款产品主要是因为挂钩欧洲顶级消费品公司股票,去年以来欧洲受到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所以跌的很厉害。而前两次发生零收益的产品,一个是因为看涨,一个是挂钩恒生指数,均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而收益逆转。今年上半年与股市挂钩的产品也有收益好的,这是好坏参半的事情。"
  该人士表示,鉴于目前资本市场的糟糕状态,浦发银行正在向稳健型的产品转移阵地,目前主推的正是同业凶猛发行的信贷类产品。
  银行QDII最大跌幅48%
  除了结构性产品之外,没有到期的QDII显然是另外一个重灾区。
  从各行公开的QDII收益公告上来看,QDII跌幅最深已达30%以上,而能维持在10%左右的亏损已属不易。从整体表现来看,农行和工行QDII亏损最少。招行7款QDII中已有4款跌幅超30%。
  但这并不是表现最糟糕的产品。据理财周报统计,目前QDII产品中,仅有少数产品超跌40%以上。其中民生银行()1款,中信银行()3款。
  民生银行QDII第三期"港基直通车",截至7月31日,其产品净值52.77%,亏损达47.23%。
  中信银行发行的代客境外理财2号、3号、4号和5号产品,挂钩的是霸菱香港中国基金、首域中国增长基金、邓普顿亚洲增长基金等基金。截至8月12日,四款产品(人民币产品)的净值分别为0.5548元、0.5967元、0.5115元和0.6884元,分别亏损44.5%、40.33%、48.85%和31.16%。
  其中,跌幅最深的是与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挂钩的代客境外理财4号,48.85%的跌幅已居同业前列。从整体上讲,中信银行5款产品中4款跌幅超过30%,也是QDII中比较惨淡的收益。
  信贷类产品新风险
  在一片惨淡中,哪怕是再微弱的正收益也让人振奋。
  在8月份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品均能获得3%上下的收益。其中,华夏银行()"增盈8号"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年化收益3.2%;招商银行()"日日金"系列产品,投资于银行间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年化收益最高4.4%,多款产品年收益在1%-3%之间。
  票据类理财产品也属于正收益的一只主力,一般到期年化收益在4%上下。其中,8月24日到期的深发展"聚财宝"金票据08年2号人民币理财产品,第四理财期客户理财净收益为年化3.8%。
  表现最好的是信托贷款类产品,年化收益在4%-7%之间。可以说,债券类、票据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4.14%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但在目前萧条的银行理财市场中,仍是一种避免亏损的稳健型投资品种。
  李要深告诉理财周报记者,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情况与7月份相当,不容乐观。"只有信贷类、短期的和人民币产品表现会好一些。银行也越来越中意发行信托贷款类产品。"
  李要深提醒,以往银行发行的信托贷款类产品较多的是选择信用等级很高的国有大型企业为贷款对象,随着今年信贷紧缩政策的实施,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开始寻找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得贷款。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研究,已有部分中小企业通过这样的形式变相贷款。而理财产品说明书上并没有特别针对性地表明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将发放给中小企业,因此投资者将面临的风险增大。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