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产品的疲软和美元产品的再度崛起,成为市场的新看点,8月理财产品总体发行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据统计,8月1日至8月28日,共有25家商业银行(包括21家中资银行和4家外资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274款,延续了上个月良好的发行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月发行的全部产品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为183款,占比66.79%,成为当月的主流;中资行发行规模大幅度拉升达到257款,而外资行则在发行量上有所萎缩,仅17款;此外,澳元产品的疲软和美元产品的再度崛起也成为新的看点,从而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持续升温的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此类产品的风险已经凸现,投资者需要密切注意。
中资行发行规模
是外资行15倍
与上半年外资行积极参与理财产品发行不同,8月,外资银行似乎进入了产品发行的调整期,本月只有4家外资银行参与了新产品的推出,其中渣打银行以8款产品位列榜首,汇丰、东亚、荷银分别以4款、3款、2款位列其后。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外资银行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兴趣有所提升,在总共17款产品中,人民币理财产品9款,超越了外币的8款,说明外资行有意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阵地上有所发挥。
与外资行趋于平静的发行不同,中资行在本月的发行规模却是"轰轰烈烈"的,21家中资银行发行了257款理财产品,占总发行规模的93.80%,几乎是外资行发行规模的15倍。而如此庞大的发行规模,与一家银行的表现最为相关。招商银行在本月总共发行了101款理财产品,摘取本月发行的榜首,而尾随其后的北京银行发行量为28款,只有招行的1/4左右,光大银行位列第三,发行数为25款。招商银行一个月的发行规模,已经相当于上半年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量的总和,单从这一点来看,中资银行的产品发行能力远超外资银行。
告别"保本称王"时代
曾经一度成为理财产品主流的保本理财产品,终于走下了圣坛,短短一个多月,许多理财产品简介中的"保本"二字,都不约而同地换成了"非保本"。据统计,8月新发行的274款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为68款,占比24.82%,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为23款,仅占比8.39%,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数量达到183款,占比高达66.79%,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银行人士提醒,原本的保本理财产品由于多为信托类产品,本质是企业通过理财产品直接向客户融资,银行只起中介作用,但由于拥有信托担保,所以投资者通常可以获得保本的条件。然而,随着银监会向各大商业银行叫停对融资性信托提供担保,并禁止商业银行在融资性理财产品中承诺收益率,投资者只能自担风险,在产品名称的变化上就有了"保本"向"非保本"的转变。因此,保本类产品在未来几个月的走向也变得扑朔迷离。
美元强势回暖
人民币依然主流
本月,美元的涨势简直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相反,已保持坚挺态势近半年的欧元和澳元则出现了疲软的迹象,尤其是欧元汇率短短一个月来的大跌走势,让投资人咋舌之余,更是敬而远之。这些变化在本月的理财产品上有了鲜明的体现。
虽然本月总共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仅62款,占比22.63%。但几乎所有的美元理财产品都是保证收益型,收益为4%~6%不等,这也显示了银行对美元未来汇率上升的预期和美元加息可能性的预判。相反,一度受到投资者追捧的澳元理财产品,发行量锐减,虽然收益率也达到了9%左右,但银行在发行欧元及澳元产品时,表现出有所保留的态度。
专家提醒,随着商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和相关市场的形势变化,在外汇投资方面,美元产品风险相对降低,而欧元及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要缩水,投资风险增加。
虽然人民币汇率在本月有小幅盘整,但作为本地投资者的主要货币,其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地位依然无法撼动,本月25家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212款,占比77.37%,保持主导地位不变。
信贷理财
占据半壁江山
受到股市暴跌、投资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5月开始,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有逐月递增的态势,本月,此类产品延续了之前的强劲势头,一个月发行量达到156款,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量的56.93%,可以说半壁河山已被信贷理财所占领。
要说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走俏,与资本市场的环境密切相关,在股票基金不断跌出新低之后,投资者对收益的预期变得相对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更看重产品的稳定性。但专家提醒,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国家信贷紧缩政策的延续、银行贷款额度受限等因素的作用,在许多企业贷款无门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也会水涨船高,但是,高收益的背后必然带来高风险。逐渐转为非保本产品的信贷理财,也将受到市场的考验。
除了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热销,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也相当可观,本月总共发行此类产品80款,占比29.20%,因此,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总和达到了86%以上。
在这两类产品之外,打新股产品已经全面绝迹,股权产品、结构性票据产品、收益权产品分别发行了几款,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大约10%左右的产品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方向,或投资方向组合性更强,这表明,以组合方式打市场的产品正在激增,靠单一理财取胜的时代可能即将过去。(记者 陈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