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年底爆出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后,银行理财产品便成为众矢之的,只要某只产品在收益方面不尽如人意,其暴露出来的问题立即延伸为所有理财产品的共性问题,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未免有失公允。不过,由于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各方面规则制定、实施能力还不成熟,的确为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加了阻力。因此,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是促进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环节。
银行理财缘何频生事端
日前,银行联合信息网发布报告指出,当前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频现误导和欺诈,主要原因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研发能力设计不足,理财专业人员缺乏以及对产品的风险揭示、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等。
报告指出,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主要看中其比股票、基金风险小,比存款利息高这一特点。但银行由于自身研发能力、运行不透明等因素,往往使投资者对风险难以做到准确识别和判断,并缺乏有效监督。因此,一旦出现理财产品没有收益或负收益,消费者就会认为银行存在欺诈,并联想到暗箱操作等其他方面。
其次,理财专业人员缺乏使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缓慢。银联信对上海16家中资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对1600多个理财网点的3990名工作人员的调查中,拥有金融理财师认证的只有600多人,占比1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外,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缺乏,也是导致银行个人理财市场误导和欺诈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方理财市场的缺乏,使得银行的理财师在产品营销时难以保证独立性,激励机制使他们竭力推销自家的产品,甚至为销售产品而隐瞒风险或夸大产品收益。
此份报告中提出的影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几个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出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现状。同时还建议银行可分别通过细分市场,加强与其他类型机构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引进竞争机制,对理财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摒弃把理财业务仅仅当作产品销售,树立以客户为本的理念,实事求是进行信息披露等方式加以解决上述问题。
专业人才缺乏实践
目前,尽管很多银行网点都会设置专门的理财室,但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却不及理财室般豪华,特别是专业理财人员的缺乏,大大影响了银行理财业务专业化进程。近几年,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一直在进行,而且资格认证也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人员加入到专业理财师的队伍当中。不过,人数的增多并不代表我国理财专业人才的丰富,拥有资格认证也不代表具有专业性和从业经验。
尽管得到资格认证的理财师都接受过专业理财培训,但是,这与一个真正的金融理财师还有一定的距离。经验的严重不足会导致理财师很难帮助客户量身定制出适合他们的理财方案。金融理财师这一职业就像医生、会计师、律师一样,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道德标准,还要有全面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还要有职业能力,也就是说有实践的能力。但是实践的能力却是学习不来的,只能一点点积累,从各个方面学习经验;不过,又不能以客户的信任当作自己实践的"小白鼠",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理财师是很难的。
理财机构过于单一
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缺乏,也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无法逾越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理财师基本上都在金融机构服务,因此会面临很大的困境,即如何平衡客户和所供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金融机构要从所推出的理财产品中获得利润,但是作为其员工,理财师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主要是卖自己机构的产品。对客户来说,最需要的自然是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最适合客户的产品又未必在这家金融机构。作为理财师,在面临这一问题时怎样处理成为一个难题,一旦利益无法平衡就很容易与客户发生冲突。
其实从长期发展来讲,作为银行应该早有预见。只有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重,这样才能提升银行自身美誉。当然,这样可能会与银行日常管理中的某些指标,如办多少张信用卡、卖多少基金等等有所矛盾,但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中国有,在我国香港地区、****地区、日本都有类似的问题,即便是个人理财业务发达的美国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过,一旦独立的理财机构出现,这种矛盾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理财机构,尽管还没有真正走入正规,但第三方理财机构必然是未来理财市场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
频频发生银行理财产品负面事件,使银行逐渐失去自身多年积累起来的客户的信任,尽管很多负面事件让银行感到委屈,但是,中国银行业在群众储蓄、理财生活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银行在期待公正评判的同时,更需要从自身问题入手,从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入手,为自己打造一块金字招牌。(记者 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