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兑风险往往为市民投资外汇理财产品所忽视。CFP 资料
短短一个月,美元由"明日黄花"再度变为汇市"当家花旦",持有外币的市民开始纷纷将头寸调回到"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趋势突然放缓,甚至出现反向波动;而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贬值趋势转为升值趋势,且进入8月以来升值幅度明显放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注意到上述新现象。
"两种现象叠加的后果,是人民币有效汇率依然处于比较稳定的升值趋势中。"张明说。
对此,外汇分析师们建议市民,在美元、欧元或日元之间调头寸,并不明智;如果不出国,还是持有人民币最保险。
汇市"跷跷板"游戏
美国经济虽不景气,但是比美国经济更"不争气"的是欧元经济区,这让"匍匐前进"的美元终于获得了支撑,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昨天,欧元兑美元欧洲盘跌至半年低点,最新报1.4596,跌幅超1%。统计显示,自今年7月28日至昨日,欧元兑美元累计下跌6.74%。
美元在走强,但人民币的表现实际也并不弱。7月30日至昨日,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有约0.38%的小幅贬值;却较欧元大涨5.9%,较澳大利亚元大涨9.89%,较新西兰元大涨6.06%.
美元的凶猛走势,让手头持有大量非美元外币的市民郁闷不已。
"我三个月前听电视新闻里说,澳元是高息货币,表现不错,于是把手头的1万美元换成了澳元,当时1美元=1.04178澳元,换到手10417元澳元,然后存了三个月的定存,可是我今天(8月26日)一看吓了一跳,1美元=1.175澳元,这三个月,澳元兑美元一下子贬值了12.53%,我现在要是再换回去,就剩8865美元了。"李莫说,自己本指望有点外币能够保值,没想到却折本了。
"在人民币尚处于升值通道的当下,持有大量外币,绝非明智之举。"国泰资本上海代表处外汇分析师恽智明指出,"尤其是对于缺乏外汇操作经验的市民来说,持有外币头寸,总是跟风操作的市民往往把握不准操作时机,结果使得资产反而不断缩水。事实上如果不出国,持有人民币可能是最保险的。"
收益跑输汇率变动
曾经风光无限的澳元,正以其大幅的贬值,让投资者感受着切肤之痛。今年以来,高息货币澳元和新西兰元成了市场上的宠儿。许多投资者转美元为澳元,而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澳元理财产品。目前各大银行宣传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8%左右,且不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收益,即便达到了8%,实际上投资者也已严重浮亏,因为近一个月来,澳元兑人民币跌幅已经达到了10%。
据报道,近一个月来,伴随着美元的走强,美元的理财产品又开始热销。而这在外汇分析师们看来,其实并不可取,甚至可能重蹈澳元理财产品的覆辙。
"市民购买理财产品是图跑赢CPI保值,但购买无论哪种外币理财产品,我认为都是风险极高的。因为市民往往对外币理财产品的基本风险--汇兑风险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外汇市场变幻莫测,像澳元和新西兰元的这种情况,在汇市上时有发生,而理财产品往往短则三个月,长则两三年,理财经理们当时所介绍的货币情况往往隔几天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元是最好的例子),而这些理财产品根本无法锁定汇率风险。"恽智明称,外币理财产品其实并不稳健。
外汇投资要"眼明手快"
在张明看来,尽管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实际增速下降减缓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长期来看人民币的升值策略不应半途而废。
"人民币升值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具有双重功效,因此应坚定不移地主动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人民币升值绝不可半途而废。"张明认为。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观点是,半年内美元整体走强还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做外汇投资的普通市民来说,最好见好就收,也不要有什么长期持有的想法,其实波段操作,顺势而为是最好的。我自己最长一个星期,肯定动一次。"恽智明建议。(记者 张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