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08/9/25 2:14:34
本期排行榜点评
最新《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能力排行榜》显示,面对市场的持续调整,外资银行的综合理财能力优势开始显现,有三家外资银行跻身综合理财能力前10名的行列,打破了原有的排名格局;相反,一些中资银行主要是小型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收益能力方面则表现欠佳,显示出银行理财能力受到市场动荡的严峻考验。
在本期排行榜中,综合理财能力位居前10名的银行出现较大变化,一是工商银行以在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和创新方面较好的表现,跃居榜首;二是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分别以到期理财产品和QDII理财产品的良好表现挤进前10名,并连同汇丰银行一起,使外资银行在排名前10位的银行中达到了三家。三是一直在排行中位居榜首的招商银行,由于运行中的证券投资类和QDII理财产品表现欠佳,收益能力明显下降,退居第二位。前10名的具体排序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汇丰银行。
从排行榜五个单项指标看,本期排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理财产品收益能力的单项排行。从本期开始,在收益能力排名中,新增了运行中的证券投资类和QDII理财产品的表现作为考察指标,其中,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到期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力的基础上加分,而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则减分。因此,与上期排行相比,在理财产品收益能力的前10位中,除了中国银行没有变化外,其他银行大多被刷新。渣打银行因为在报告期Ⅰ内到期或者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绝大多数实现理想的收益,并且远高于定存利率,从而位列第1位;中信银行由于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表现良好以及报告期到期理财产品收益较理想,跃居第2位,比上期排行前进了6位;中国农业银行的QDII以及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表现都比较出色,排名上升了10位,占居第3位;东亚银行、交通银行的排名也上升较快,进入了前10位的行列。最出人意料的是招商银行,由于QDII和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表现较为逊色,都落后于市场平均水平,从上期该单项排名的榜首退居到第12位。理财产品收益能力排行前10名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
其次,在理财产品收益实现能力的单项排行上,也有不小的变化。其中,星展银行、浙商银行均因有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且离预期收益相差甚远排名大幅下降,双双跌出前10名。相反,上升最快的是中国民生银行,因为其到期并实现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数有所增加,而偏离比重却有所下降,名次上升8位首次进入前10名;中国工商银行也因其实现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数有所增多,上升了5位,挤进前10名的行列;另外,渣打银行首次参与该项排名,所公布的到期或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绝大部分实现预期收益,并且实现数量较多,而偏离比例较低,因而位列第6位。前10名的具体排序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渣打银行、徽商银行、宁波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在理财产品发行能力方面的整体状况变化不大,仍然是中资银行无论在理财产品发行速度方面,还是在发行能力方面都强于外资银行。其中,表现突出的是中国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名列第一、二名;另外,除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外,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未发行理财产品或者发行数极少,呈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东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发行能力有所增强,排名有较大幅度上升,但还很难进入前10名的行列。该单项指标前10名的银行分别是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汇丰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在理财产品创新能力方面,报告期Ⅰ内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东亚银行和荷兰银行等3家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上有所创新,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投资于期酒的理财产品,并且投资者可以获得实物消费,立意较为新颖,创新能力突显。但除此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无任何创新。外资银行创新能力整体依然优于中资银行。
在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方面,由于各商业银行信息公布不具有规律,各商业银行排名变化也较大。从前10名的排行看,浙商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因为信息披露有所增强,成为新进者;中信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因为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排名继续上升。在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排名进入前10名的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汇丰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浙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
本期排行榜报告期为2007年8月份至2008年7月份的12个月,其中,"报告期Ⅰ"为2008年6月份至2008年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