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理财须明辨结构性产品 部分产品被指假冒
查看完整版本:理财须明辨结构性产品 部分产品被指假冒
2008/9/25 1:20:20
  在高风险投资环境下,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其保本且有机会博取高收益的优势,赢得投资者青睐。但结构性产品无法回避投资风险,最后可能让投资者"白忙一场",如何判断风险所在,认识这类产品的本质,已成为投资者必须事先明辨的问题。
  部分结构性产品被指"假冒"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披露,6月中资银行发行的8款结构性产品中,竟有7款疑似"假冒",即收益表面与某项标的挂钩,但实际上收益是固定的。此论一出,立刻引起市场各方激辩。普通投资者暂且不去争论其对错,但确有必要明辨何为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产品是指通过某种约定,在普通存款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金融市场参数,如汇率、利率、商品、一篮子股票、期货指数等价格挂钩。相比固定收益产品,它优势在于预期收益"上不封顶"。然而购买这类产品要注意,实现"上不封顶"有相当风险,甚至收益很可能为零。
  专家认为,眼下是保本理财时代,将所有理财产品与跑赢CPI联系起来并不恰当,每种产品根据属性不同而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固定收益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特点各异,能满足不同的理财需求。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到期保本,这是股票、基金之类所不能及的。同时产品提供了多样化投资组合,有效降低了整体风险,又有机会获取比传统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可结构性产品也最考验银行的研发能力。
  结构性产品遭遇"寒冬期"
  由于结构性产品在本金安全止损、参与高风险投资方面有独特优势,一度成为最受热捧的产品之一。然而近一年来,市场对结构性产品的质疑沸沸扬扬,从零收益事件到对银行研发设计能力的质疑等。
  眼下,结构性产品的"老大"地位,已被固定收益类产品取代,6月份国内银行共发理财产品423只,90%属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构类产品不足10%。专家建议,在确定自己可充分把握其"结构"的基础上,可有选择地投资。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相关法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国内仍不具备设计结构性产品的市场环境,频发的零收益事件,使理财监管越来越严,导致中资银行在研发层面上有所顾忌,甚至主动放弃了结构性产品。
  结构性产品须"投资有道"
  目前低收益率的保本产品及贷款类、票据类信托理财产品,仍据主流,不过结构性产品并非毫无亮点。交通银行(,股吧)年初推出浓青系列产品3号,挂钩海外农产品期货标的,如与小麦、大豆、玉米等挂钩,最新收益已达17.9%,仅运作半年多。光大银行"同升21号"在保本基础上,收益联结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预期年收益为8.0%或4.5%或1.45%。该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股票指数数字期权衍生交易,实现了与直接投资股票完全不同的风险收益配比,投资者最终收益,将取决于理财期限内H股指数走势而定。
  对普通投资者,光大银行理财专家给出了一些方法建议:首先要看其基础资产标的,认清其为利率、汇率、股票或指数等哪类结构组合,再选择自己熟悉或了解的基础资产标的;其次看其隐含的市场趋势观点,就是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还是看平,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结构性产品的最大风险所在;再次看其保本率和参与率;最后看其自动赎回机制,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李强)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