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怎样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把脉”
查看完整版本:怎样为结构性理财产品“把脉”
2008/9/25 1:13:28
  什么样的理财产品既能够保本又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成为当下很多投资者急于寻求的答案。结构性产品由于在本金安全止损和积极参与高风险投资市场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一度成为投资者最热捧的银行产品之一。
  保本与高收益的结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投资者对结构化理财产品已经越来越熟悉。在欧美,这种产品通常被称为结构性存款,在我国的****地区则被叫做结构性债券。这类理财产品可以实现到期保本以及按照客户预期设计产品,因此往往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投资者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产品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将固定收益产品(通常是定息债券)与金融衍生交易(如远期、期权、掉期等)合二为一,增强产品收益或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期产品化。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利率、债券、商品、一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等。基本上,目前的结构性产品多是保证本金或保证部分本金,浮动收益决定于产品挂钩标的的表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原理决定了它可根据需要做到到期100%保本、部分保本、不保本几种情况。
  由于结构型理财产品"固定+衍生"的特性,即通过将大部分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小部分的资金进行衍生产品投资,从而实现在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这一点正好满足了一部分投资者既向往资本市场的高收益,又不愿意冒损失本金风险的需求。
  "伪产品"充斥市场
  结构性理财产品迎合了当前很多投资者的心态,成为理财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伪"结构性理财产品,给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带来了一些麻烦。
  在不久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公布的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月报》中显示,6月份中资银行发行了8款结构性产品,其中竟有7款都是"伪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了让产品预期收益率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更诱人,一些银行把本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包装"为"结构性"理财产品。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人士表示,这7款产品实际上都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结构性产品应该包括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的组合,其中衍生品一个突出特征是有一个收益支付条款,如挂钩标的物价格在某一设定区间内波动,投资者获取最高收益,一旦突破区间则收益为0。但上述几款产品并没有类似的支付条款,所以本质上是固定收益类产品。
  那么,为何要将理财产品包装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呢?据了解,部分银行推出"伪结构性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营销时可夸大预期收益,争取更多的客户,扩大销售量。与固定收益类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更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心理,除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客户外,大多数客户都难挡这种既保本又可获得高收益的诱惑。目前,固定收益类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债券市场,正常收益水平在4%至6%左右,但如果银行把它"改造"成结构性产品,则可以夸大预期收益率,比如原来预期年收益率为5%的产品,"变成"结构性产品后,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能达到20%、甚至更高,对客户也更有诱惑力了。
  投资前应先"把脉"
  尽管机构性理财产品看似兼顾保本与高收益,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但事实上,在年初爆出的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中,涉及到的产品大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因此,在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也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那么,应该怎样选择此类理财产品呢?理财专家给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首先,要看基础资产标的。每个产品都有非常明确的基础资产标的,可以是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信用等任意组合。结构性产品打通了个人投资者参与海外市场投资的通道,投资者可以借助结构性产品突破监管限制介入原先无法涉猎的市场,大大丰富了投资工具和标的。投资者宜选择自己熟悉或了解的基础资产标的,尽量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其次,要看隐含的市场趋势。简言之就是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还是看平,有一定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结构性产品的最大风险所在。每只产品都必定隐含了一个市场趋势预期,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并认同后方可以选择。当后市走势完全符合预期时,投资者就能获得高收益。反之,一旦后市走势发生偏离,产品所内嵌的期权就不再具有任何价值,投资就会发生损失。
  第三,要看保本率和参与率。很多结构性产品都具有本金保护机制,这种结构多为内嵌买入期权,即使挂钩资产标的走势大幅偏离预期,投资者最多损失收益,本金还是安全的。参与率可以看作是一个杠杆系数,如果大于100%说明产品可以以小博大,同比例放大收益倍数。
  最后,要看自动赎回机制,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结构性产品通常有一个固定的期限,一般不会低于1年,期间一般较少提供投资者提前赎回的机会。如果产品增加可提前赎回条款,则相对期权会更贵,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压缩了获利空间。
  尽管结构性理财产品在"零收益"风波后,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质疑。不过,大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投资者对结构性产品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偏差。结构性产品并不等同于银行发行的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更不等同于储蓄存款。投资者应该谨慎看待此类产品,在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特质之后,再考虑是否投资、如何投资,才更为有效。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