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卖什么药
查看完整版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卖什么药
2008/9/25 0:25:03
  尽管它看起来像一匹马,像一匹马一样呼气,像一匹马一样奔跑,但它真是一匹马吗?……在金融领域,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其构成之复杂、收益计算方法之捉摸不定、产品说明书之艰涩学究,投资者普遍晕菜。现在,恰逢一些结构性产品的"真伪"之争,我们终于有机会弄清它到底是不是一匹马。
  近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发布的一份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月报,将中资银行6月发行的大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鉴定为"挂羊头卖狗肉",指其徒有"结构"之名,而行固定收益之实。对此结论,被卷入的交通银行跳起喊冤,称除了监管部门,没人有资格鉴定理财产品的"真伪",而占有该类产品整个市场50%以上份额的交通银行,每款产品都是实打实的"真结构"。
  这嘴仗可能要打上一段时间才能罢休,但作为投资者,或许名下已经有部分资产是结构性理财产品,这么一来,还真有些安全感欠奉。"结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能让人们感到如此高深莫测?
  结构性存款是存款吗?
  目前国内市场上可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有着"存款"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十分可靠的名字,可实际上,结构性存款并不像普通定期存款那么让人高枕无忧。由于牵扯到浮动收益,相应的,也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比一般意义上的"存款"更高的风险。作为一个2003年才在我国出现的舶来品,给它披上"存款"的外衣,令人观之即生好感,也更易被认同。
  其实,对于结构性存款最正统的解释,是"一种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譬如交行近期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将本金用于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如投资央行票据等,用于满足保本需要;利息部分投资于与德银商品优化指数挂钩的期权。在条款约定的方式达标的前提下,客户可以获得高于存款的收益,否则,客户到期仅能获得本金保障。相比普通存款,结构性存款通常有较高的预期收益,并且一般保证本金安全,号称适合寻求更好的存款收益同时又希望保护本金安全的投资者。
  "期权",这又是一个很让人心里发虚的专业词汇,但是说白了也很简单。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为了"下周大米要涨价"之类的传闻而在家里囤上一大衣柜没涨价的米。那么,假设一款结构性存款挂钩的是大米的价格,条款里约定,一年之后的某日,若大米涨幅相对特定观察日达到10%,存款人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收益,这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期权。
  期权的种类有很多,例如普通欧式期权、两值期权、障碍期权、范围期权等基本类型,还可以将几种基本期权复合成新的期权。通过改变期权的种类和组合方式,结构性存款就具有了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除了所挂钩的期权和挂钩方式既多样又复杂外,按照币种的不同,结构性存款可以分为美元、人民币、港币和其它币种形式,而且一笔存款总需要有一个期限,因此,在时间结构上,它也会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短的可以是一星期(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长的可以达到5、6年之久(如荷兰银行不少挂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按期限的不同,结构性存款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大类,期限在1年内的存款属于短期产品,常见的为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期限在1年以上的存款就属于长期产品,如18个月、30个月、36个月、72个月等。在期限超过18个月的产品中,有不少设置了提前终止条款,赋予发行该产品的银行或购买该产品的存款人提前终止的权利(两种权利一般不同时存在),以灵活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当然,投资者也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义务,例如缴纳一定的手续费用。
  把一个复杂无比的结构性产品解剖开来,它的组成就是如此简单:一个零息票债券、一个内嵌期权、银行的提前终止权或投资者的提前终止权。如此而已。
  预期收益率的玄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华尔街,对结构性产品说明书"打闷包",在角落里加上"XX银行保留最终解释权和修改权"的把戏,就曾经为始作俑者摩根士丹利之类国际投行赢得"华尔街明火执仗的抢劫犯"的美誉,而购买此类产品的客户则被同情地戏称为任人射击的"泥鸽靶"。普通投资者在一套纷繁复杂的收益率公式前,最解脱的做法是完全放弃思考,即使零收益的情况不幸发生,也难以找到追究的口实,而客户经理却可以翻脸不认人--华尔街俚语称为"撕破客户的脸"。
  而今,今年6月中资银行发行的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有7款都被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月报指为"伪作",其"软肋"就在于挂钩期权的衍生品收益支付条款实际并不存在。
  例如,某银行6月发行的一款挂钩国开行信用的结构性产品,其信用违约掉期(CDS)在国内实际上没有,由此,衍生收益也只能属于空穴来风,也因此,其本质上只是固定收益产品。
  收益如何,这是一款理财产品最关键的部分之一,也是最容易打动投资者的利器。可是见识过结构性产品说明书的人都知道,面对加上合同法律文本足以媲美教科书的厚度,和其中通篇如外星文字的术语描述,要想买个明白,是多么美好和虚妄的愿景。
  目前结构性产品的收益计算,通常包括3种方式,产品设计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能够从中窥得一斑。
  最为公平合理的方式,是按天计算收益。也就是说,规定每天一个观察的配息线。例如,一款挂钩一篮子股票的结构性存款,规定80%的日观察配息线,只要标的股票的价格在初始价格水平的80%以上,客户就可以享受到事先规定的年化收益率,有一天达到,就计一天的收益,直到产品结束为止。
  与这种方式形成显著对比的,是只按若干特定观察日计算收益的方式。同样以某个挂钩一篮子股票的结构性存款为例,如果条款约定只看最后一天的收盘水平,在规定的配息线以上,客户才能获得收益,倘若不在配息线上,那么浮动收益便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显然,这是一种一锤子买卖的产品设计,很多时候客户能否取得预期收益靠的不是银行的产品研发和经营能力,而是赤裸裸的运气。事实上,前一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几款中资银行零收益结构性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吃了不合理设计的亏,因为看最后一天的市场价格,被偶然性一锤定音,之前的上涨只换得空欢喜一场。
  更为常见的方式,是设定一个区间范围,采用特定公式计算收益的方法。例如一款挂钩A、B两只股票收盘价格的结构性产品,收益区间为MAX[16%-(A-B),0],也就是说,该产品的浮动收益在0到16%之间,那么它大可以对外宣称最高收益为16%,让投资者心痒难搔。然而粗通数学的人再仔细想想就能够明白,这个最高收益只有当A、B两个标的涨幅一致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倘若A与B缺乏关联,那么很可能出现较低收益的情况。
  再比如说,设定收益区间为最低80%至最高120%,无论标的下跌超过20%还是上涨超过20%,结果都是一样的零收益。民生银行曾有一款挂钩黄金的产品,便是由于黄金涨幅超过最高限,最终一年期产品收益仅略高于2%。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种天花乱坠的计算方式摆布下,成为了游戏中唯一的输家。
  如何选择靠谱的结构性产品
  客观地说,结构性产品不是个坏东西,关键在于投资者能否慧眼识珠。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与投资标的息息相关,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投资标的可以是股票、基金、债券、指数等等,方向上有黄金、农产品、能源、甚至气候,在具体购买时,一定要对该标的的未来市场表现有所预期。好在当今获得信息的渠道无比丰富,理财师未必能解决,但还有百度和谷歌。
  除了收益,部分投资者更看重本金的安全。是否保本,必须在购买前详询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若合同规定到期保本,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就是本金风险最小的选择。还有一些产品是规定80%或90%保本,本金的风险就会增大,相应潜在收益也会更多。
  据荷兰银行的高级产品经理介绍,结构性产品设计上流行静态保本和动态保本两种不同的技术,动态保本策略通常通过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帮客户获得较高收益来抵消本金风险,但一旦市场下跌乃至跌破保本线,客户便只能到期支取本金,中途无任何收益,哪怕这产品的期限长达5年,也可能产生5年连一毛钱利息都没有的情况。而静态保本是将到期保本和收益分开计算,理论上收益不如动态保本技术多,但更为稳健。因此,风险厌恶者们在具体看产品条款时,要对保本线水平特别注意,例如保本线水平60%,就意味着若标的价格跌破60%客户就可能难以保本,一般来说,选择保本线水平较低的产品,本金的安全系数会更高一些。
  这其中,又涉及到产品的期限和流动性问题。如前所述,一款结构性产品一定要有一个期限,而在这个期限中,银行可能为自己和投资者提供提前终止的权利,以防潜在的变数。对于银行来说,设定一个90%水平的提前终止条款,如果标的表现超越这个水平,银行可以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提前终止该产品,客户也可以将本金和收益提前落袋为安。而作为投资者,倘若购买一款期限较长的结构性产品,就要做好保本产品因你的提前赎回而不保本的思想准备。(记者 王越)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