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 7月,二季度大部分跑输业绩基准的QDII基金,又在与 A股基金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个别前期表现出众的QDII也出现了明显的净值下跌。 QDII基金缘何走势疲软,差强人意?
据天相投资统计,7月份,8只已成立运作的QDII基金单位净值平均下跌2.67%,而同期国内偏股基金单位净值平均上涨0.90%,这是近半年来QDII基金首次跑输国内基金。而从单只基金的表现看,南方全球、工银全球、上投亚太、华宝海外和银华全球单位净值分别下跌7.52%、2.91%、1.59%、0.54%和0.1%,华夏全球单位净值持平,嘉实海外和海富通海外则分别上涨0.8%和0.1%。
二季度大部分跑输业绩基准的QDII基金,7月又在与A股基金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个别前期表现出众的QDII也出现了明显的净值下跌。对此,建银国际(控股)高端业务董事曾粤晖认为,其中既有共同的市场大环境因素,也有特定阶段不同产品的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投资环境恶化,操作难度加大今年以来,A股股指以50%左右的跌幅领跌全球市场。而与国内A股市场近乎单边下行的走势不同,同期的外围市场在二季度以来大多走出先扬后抑的行情,特别是自去年以来一直在弱市中有着较出色表现的俄罗斯、巴西、日本等市场于二季度末也纷纷掉头向下,幅度虽不算太大,但也足以导致投资于外围市场的QDII基金净值的陡然回落,直至7月跑输A股基金。
其次,投资范围集中,选股定势思维目前在运作的QDII基金共有9只,从总体投资方向上可大致分为全球/重点区域配置和海外中国两类。两者从关注重心和投资策略上看确有区别,但通常都会把香港作为最主要的投资地区之一,特别是不约而同地配置一些自认为基本面较为熟悉的大型H股。然而,从多只QDII基金二季报看来,在香港市场这单一地区的投资比例有点偏高,受到香港市场今年以来调整幅度仅次于A股排名第二影响,多家QDII基金投资业绩受到拖累。
再者,仓位普遍较高,策略欠缺灵活被国内公募基金推崇备至的价值投资理念,被其简单理解为"发掘价值、精选个股、重仓押宝、长期持有"的博弈行为。股谚有云:"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也没有只涨不跌的个股"。客观经济规律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或交易品种能够逃脱此消彼长的宿命、牛熊更替的轮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不断修正观点、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市场上进退自如。
此外,部分产品设计覆盖面广,研究服务难以跟上由于目前投入市场的都是各家基金公司的第一只QDII产品,难免带有试水性质。个别产品在设计上更是试图一步到位,投资范围求大求全,同时对多个风格迥异的市场进行投资。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分散风险,但在投研决策实践中难度相当大。纵观目前各家基金公司的QDII基金经理,多由2-3位组成,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但既便如此,面对众多投资标的市场,由于不愿仅关注少数龙头,又无力掌握全局的基金经理们仍无暇应对。与此同时,惟一可起到弥补作用的海外投资顾问,现阶段仍未与QDII基金合作上形成合力。一方面,角色失衡。虽然海外投资顾问多为国际知名大行或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股东,但合作过程中通常未能得到有效定位,其主要职责往往不过限于向基金经理提供海外市场研究成果,最终投资决定权仍然由国内基金公司掌控。另一方面,建议局限。投资报告大多集中在对宏观经济、市场策略及二级市场大盘蓝筹、龙头标杆企业的研究,导致投资业绩多随大势而动且易受市况波动影响,难有超预期表现;再附以文化、时间差异,沟通欠缺顺畅且时效性较差。
综上所述,曾粤晖指出,QDII基金在发展之初面临的阵痛再所难免,但随着QDII基金管理人对过往经验的不断总结,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灵活配置,终将走出一条符合国际市场投资规律、又充满自身特色的道路。(记者 吴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