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规模低于10亿份
2003年正处于4年大熊市的中期,由于市场不稳定,基金发行整年都遭遇发行难的困局。发行难造成基金首发规模迅速缩小,基金首发规模首次出现低于10亿份的情况,个别基金的首发规模甚至仅为5亿份。
2004年:货币型基金一枝独秀
2004年上半年政策面暖风频吹给股市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受此影响,基金发行在2004年上半年出现了高增长。尤其2月份伴随着《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股指应声大涨,基金发行经历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月份。而随着股指下半年的回落,市场再一次打击了投资者的做多热情,投资热情锐减,基金发行再次遭遇受困。此期间由于货币型基金风险小的特点,投资者追求本金相对安全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出现货币型基金一枝独秀的局面。
2005年:销售仍低迷
2005年是市场由绝望的漫漫熊市转向波澜壮阔的新一轮牛市的过渡之年。2005年新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总规模为1002.84亿份,但除了系基金以外,涉及到投资、具有一定程度风险的基金,如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的发况都不是很好,每只基金的平均成立规模都小于10亿份。
2006年:募集规模迭创新高
长达5年的熊市在2006年向投资者说了再见,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股票市场的强劲表现带来的是2006年基金销售的一路狂飙,百亿基金不断涌现,嘉实稳健成长首次募集419亿元,在基金发行史上创下了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纪录。
2007年:基金发行一日售罄
中国百姓的投资热情被2007年的火爆市场全面唤醒,基金发行不断创出发行规模和发行速度的神话,甚至出现众多基金一日售罄的现象。面对基金发行如此火热的情况,证监会规定"新基金发行不得少于两天",并将"先到先得"的发行方式改为"比例配售"。面对依旧汹涌的基金发行规模,监管层紧急叫停了基金发行。
2008年:首发募资额不断走低
2008年年初以来市场的一路下跌给热情的投资者泼了冷水,虽然今年新批基金速度加快,但相应的却是基金再次遭遇发行难的尴尬。从已结束募集的情况看,先发的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国投瑞银成长优选、建信优势动力分别募得金额为31.5亿、28.7亿、43亿元。但总体上前三个月在发基金总体表现都不容乐观,尤其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更是遭遇冷落,近日更是传出新基金延长发行期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