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奥运冠军来说,每年都有大额的境外比赛奖金收入,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今天,这部分资产却似乎成了"烫手山芋"。更关键的是,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35岁可能就意味着运动生涯的结束。一旦现有收入打理不善,很可能在退役之后,不仅无钱创业,甚至已有资产都面临被CPI甚至汇率因素"吞噬"的局面。
如何避免这种局面呢?本报特邀世华财讯分析师唐其民,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NBD):人民币坚挺依旧,对于很多有海外收入的运动员,把外汇资产全部换成人民币理财是否是好的选择?
唐其民:对于个人理财而言,应着眼于长期收益,资产数额较大的人,把外汇资产全部换成人民币资产未必是合理的,也不应当成第一选择。
把所有外汇换成人民币,短期看有利于获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受益并规避外币贬值的损失,并能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但是,从长期来看,此举不利于分散理财的风险,离岸理财本身就是分散风险的重要方式之一。
NBD:处于运动生涯黄金期的运动员,每年均有大额、稳定的外汇收入,且个人生活开销部分很少。但在客户35岁之后,收入会急剧减少。那么目前的外汇收入如何安排理财最为合适?
唐其民:对于没有专业理财知识和经验的客户,其20%左右的外汇可以通过QDII等方式投资于境外市场,以分散地域投资风险;剩余的资产,用于保证稳定生活的部分投资于债券(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或人民币理财产品,5%左右投资于保险以保障医疗、意外等事件的发生。
其余部分可以分别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和房地产:房地产租金长期带来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收入;股票型基金用于追逐财产的增值收益。
NBD:如果客户35岁之后,有个人创业的打算,则现阶段的收入如何安排理财最为合适?
唐其民:首先要预先安排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以保证生活质量的稳定性,如房地产、货币市场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保险、债券(债券基金)。剩余部分收入可以在创业之前投资于股票型基金,以期为将来的创业积累足够多的资金。无论投资失败还是创业失败,都可以由保障型的投资保持未来的生活质量。
NBD:作为一个中国籍运动员,主要的生活场所在中国,但也有境外生活、工作的需要(其时间比大约在7:3),那么他的资产在币种上的结构如何安排最为合理?
唐其民: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预留好足够的资金,并且根据国内外实际消费的比例配置币种,以免增加币种转换的成本。(记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