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市场刚兴起不久,还需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要尽力呵护它,防止其夭折,特别不能挫伤银行从事金融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它,将投资人的利益保护提到首要位置上。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本月公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仍然在增长中,"手中有钱,算计理财",显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为人们投资理财产品提供了可能。
然而,正是今年夏天,与暴雨、股市暴跌相伴而行的,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回报传闻。
市场传言说,即将到来的一轮新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极有可能继续上演多家银行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故事!据估计,数家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亏损幅度大约在30%左右,几乎接近A股市场的跌幅。
记者了解到,已经有多家银行营业部发布公告说部分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将延期兑付。
继去年末的"零收益门",公众的期望在今夏再一次被摔得粉碎!又一次的"零"收益!又一扇未开启的"收益门"!
投资者说 "钱比黄花瘦"
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银行理财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收益门"事件,发端于2007年5月招商银行发行的金葵花金属系列之"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该产品的预期收益为20%,为挂钩期货。但2007年11月产品到期的最终收益率却接近零。
然而,真正点燃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门"事件导火线的,却是年初浦发银行理财F2产品。
2007年12月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汇理财"2006年第9期F2计划到期,在所挂钩的4只港股表现较好的情况下,该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由此点燃了"收益门"事件导火线,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问题浮出水面。
据了解,在这次"收益门"事件中,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无法幸免。据一家门户网站公布的"理财产品零收益银行一览表"中,竟有10家银行榜上有名。
"收益门"事件后,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任陷入低谷,处于十字路口的银行理财市场将何去何从?此后监管部门的一场监管风暴化解了这场危机。4月1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市场展开了全面整顿和清理。受此影响,各家银行纷纷紧急刹车理财产品宣传,不管是在产品设计还是销售宣传上均进行了洗心革面。然而,在历经4月份的冷遇后,银行理财市场终于逐步回暖,"零收益门"事件后理财大战烽火再次被点燃,近期各家银行又纷纷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仍然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预期收益:10%、15%、18%、20%……最高的收益竟高达30%!银行理财经理说 "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不完全是银行的错
在银行系遭遇"收益门",投资者为理财零收益叫屈喊冤时,谁又知晓,银行理财的"信任门"也正在坍塌之中。
"我们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出于信任银行,银行理财产品就应该是低风险的,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时,我们无法接受!"这是一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如此表达他当初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初衷。
更多的网民则在网上惊呼:"我买了理财产品快亏损了,再这样下去,我要不要倒贴钱进去?我钱都赔光了,不补会不会吃官司呀?银行理财咋还理出亏空了!"
时势已然不同,在理财市场中,银行也不会是永远的赢家!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中国股民都知道的风险意识,但是,对于那些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多数投资者来说就比较陌生了。这类投资者大都缺乏相关金融理财知识,对银行理财产品"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盲目投入的人不在少数,因此,一旦听说自己买的理财产品有亏损,就认为银行在"骗"自己,进而"怒从心头起"。我们看到,在经历"零收益"风波后,深感失望的投资者将相关银行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银行理财产品一时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拷问风暴。
事实上,目前银行开发的多数理财产品设计十分复杂,别说普通客户,就连许多银行员工也很难对理财产品"门儿清",那些投资者之所以选择银行进行"财富管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银行的高度信任。要想达到双赢,银行对于投资者的精心呵护和相互支撑才是共生之道。
各派专家说 产品设计思维的致命缺陷
专家认为,导致零收益或负收益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如境内外股市的一路下滑造成相关产品(如QDII)的市值不断缩水。也有主观的,如一些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就有漏洞,例如浦发银行被曝光的一款零收益理财产品,虽然这款产品最高年收益率为16%,但是,这只有当其挂钩的4只股票涨跌幅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条件相当苛刻。
有专业人士指出,许多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最终取决于这个产品的设计结构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取舍,并非完全取决于市场波动,这类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就已经严重向银行倾斜,在信息不透明的理财产品营销中,一些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被"忽悠"了。
出现"零收益"现象的本质原因,除了银行设计产品能力的不足,投资者也多多少少要承担一些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暴露了投资者金融知识的贫乏。普通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差不多,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可以获取高收益,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大部分人在挑选产品时,不关心产品的结构和投资方向,草率阅读产品说明后就冲动地下决定。
事实上,正如社会上将职业分为金领、白领、蓝领一样,不同的投资者群体有不同的理财偏好,更关键是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宝贵的本钱,经不住折腾。银行理财产品在目标群上都偏重于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因此当理财深入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醒,认真剖析每个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监管部门说 这是银行理财产品"成长的烦恼"
今年4月15日,银监会在对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后,通报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未能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销售人员管理存在漏洞,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这6个问题都违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
理财市场的兴起有其深层次原因和必然性。改革开放30年,老百姓最大的得益莫过于生活变得殷实起来,手上的闲钱多了。在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的国内经济环境下,抵御通胀风险,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让很多投资者的投资愿望更为迫切。"让投资跑赢CPI"的呼声在去年曾风靡一时。
而对于银行,靠政策、体制吃饭的日子终将消失。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外资银行拥入,中资银行日益意识到,必须在利差收入之外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恰好迎合了银行与客户双方的需要,因而近几年几乎是以井喷的态势发展。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在中国"个人理财元年"2004年,仅有13家商业银行发行了76款理财产品。到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数达到了2404款,全国理财产品2007年的销售额高达8190亿元。可以说,银行理财产品已基本上和股票、基金形成了个人理财"三分天下"的态势。
而相对于理财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理财教育却一直没有跟上。不论是投资股票还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都是想在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但在大好行情下,理财投资背后隐藏的风险却往往被漠视,有的投资者甚至对其一无所知。
"零收益"门和"监管风暴"之下,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潜在问题的集中暴发,银行在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产品设计、信息不透明等方面的不足暴露无遗。市场的棒喝在给投资者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的同时,也给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敲响了警钟。 实际上,银监会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宣传,不能把银行理财产品当做存款,不能把别人说好就当做自己适合,不能把预期收益率当做实际收益率。在对银行的监管上也一直在强调,要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在产品设计、信息披露等方面要对投资者负起责任。
正如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所言,理财产品这个市场刚发展不久,还需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要尽力呵护它,防止其夭折,特别不能挫伤银行从事金融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它,将投资人的利益保护提到首要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