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影响市民生活
近期公布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民消费价格总水(CPI)上涨7.9%,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10.4%。一连串的百分比和合算数据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抽象又繁琐。但这些数字正是整个国家经济和老百姓生活状况的体现,面对"积极活跃"的物价涨幅和日益增大的通胀压力,普通的青岛市民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面对的?记者走入百姓家,近距离了解CPI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CPI上涨,小家庭变化不小
做出口贸易的王先生是整个小家庭的支柱,2008年美元不断贬值,出口利润迅速缩小,谈到通货膨胀,王先生不住的叹气。"单说食品价格上去了,厂子里上百号人吃饭的成本就上去了,利润就越来越少了,外地许多做出口贸易的厂子都倒闭了。"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工厂想尽办法缩小成本,比如适当裁员、减少接待费用、用风扇代替空调等。"目前还是比较艰难,但随着国家从紧政策可能出现的调整,相信会有新的发展转机。"
王先生的妻子退休后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天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她对物价上涨自然最有发言权。但是,看似凶猛的膨胀并没有让王夫人乱了阵脚,"跟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比起来,这次的影响可算是'小巫见大巫'。尤其是咱们青岛,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正好是青岛的渔期,海货就成了餐桌上的主食。等到了休渔期,猪肉价格回落。蔬菜的价格虽然上涨,但工资一个月也提高了100多元,折算一下普通家庭都能接受。"
王先生的女儿正在上大学,但说起通货膨胀,也感触颇深。"食堂的饭菜贵了,买个茶叶蛋都要6角钱,塑料袋收费以后成了7角。100元一周的生活费有点紧张了。但青岛的外贸衣服很便宜,常能捡到让人偷笑的便宜货。"但最让王先生家欣慰的是,虽然物价在上涨,但女儿的大学学费一直未变,没有给家庭造成过多的负担。
通胀理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整个通胀的大环境中,握在手里的钱一点点儿的缩水,为了保持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王先生一家自然是积极行动。2007年的时候股市大盘走势良好,王家也兴冲冲的参与了进去小赚一笔,谁料2008年股市急剧下跌,赚的钱又都还了回去,不过王家心态很好并不急于割肉,放在股市的钱虽然不能使用但也不影响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今年买了一些国债,在经济不太稳定的时候买这个最保险,虽然收益不是特别高,但风险低,不会像股票那样的大起大落。"王夫人如是说。而日常开销的小幅度增加,王先生家节省开支也从细微之处做起:"节约能源是现在的潮流,比如青岛进入雨季就尽量少开车不但节约油钱还省了洗车钱。"另外王夫人给女儿报了GRE学习班和摄影课程,知识投资也不失为一个"保值"的好办法。"如果金钱储备不保险,就把它们变成知识储备。女儿就是我们的绩优股。"她骄傲地说。(见习记者 石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