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图
根据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2008年上半年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2165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超过9100亿元;而去年全年47家银行发行的产品数量为2453款,总销量为8190亿元。
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已接近和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规模。专家表示,在资本市场持续弱势下,银行理财产品凭借稳健、多样化的优势而受到投资者追捧,实际上饰演了"资金避风港"的角色。
偏重发行稳健型产品
记者从招行了解到,截至6月上旬,该行发行理财产品超过240只,销量折合人民币约1750亿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约424%。
据统计,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虽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为主,但由于此类产品中包含了大量投资于信贷和票据资产、债券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实际风险较低,且根据以往数据分析,这类产品到期都实现了预期收益,因此业内人士一般将其与保证收益型产品合称为稳健型产品。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市场占比达到73%。这表明,稳健是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旋律。
经过一番风雨洗礼,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一项共识,即银行理财产品应主要定位于稳健型产品,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更不能盲目地与基金、信托产品"叫板"。据称,某家曾以高预期收益率为卖点的银行,在其理财产品给客户造成巨额损失后,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并公开表示,今后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将不再"跟风"和"冒险",其稳健型产品占比将达到80%以上。
此外,银行也普遍意识到以往在产品销售中的不当行为,更加重视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以及产品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强调"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比如各行纷纷加强了对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评估和分析工作,对产品进行全流程管理和信息披露。
超六成产品实现最高收益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从对他人投资行为的盲从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狂热中,逐步变得理性和成熟起来。以往那种"既要保本又要高收益"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已经被"稳中求进"所取代。实际上,从各家银行已公布收益的515款浮动收益产品看,63.3%的产品实现了预期最高收益率,9.1%的产品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最高收益率。
"如果剩余未公布收益的237款浮动收益产品表现类似的话,上半年将有超过70%的产品实现了预期收益,整体表现良好。"西南财大理财与信托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从中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弱势下的资金避风港,投资价值还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