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某项针对保险合同条款的调查显示,4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保险合同免除责任条款;10%表示之所以拒绝投保,主要原因就是看不懂保险合同的专业表述。的确,长期来,作为保险合同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条款,因表述过于专业难懂,而被戏称为"天书"条款,不仅遏制消费者购买积极性,也易引发保险纠纷。如寿险合同中常见"按现金价值退保"。按保险理论解释,"现金价值"是指扣除代理人代办费、手续费等各项费用后的保费价值,约占投保人所付保费10%至50%。而通常,投保人误认为"现金价值"就等于"所付保费"。以致一旦要求退保,能收回的保费和付出的相差甚远。
笔者记得当年第一次购买养老保险,若非代理人是自己的友人,耐心解释了合同中晦涩的条款,笔者还真不知怎样看个明白。又如笔者的朋友小贺,遇到保险代理人到公司推销,本来他想考虑一款寿险。代理人在介绍产品后,拿出保单请他签字,但小贺坚持先把保单看明白。可他一看合同,满是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只好询问代理人,对方的口头解释又不能让他完全信服,结果,小贺最终没有投保。可见,近年来,尽管保险监管机构及专家一再呼吁尽早普及保单语言通俗化,个别保险公司亦率先推出通俗化车险、寿险保单,但"通俗化保单"依然较为有限。
值得拍手叫好的是,前不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宣布将推出首个通俗化人身保险示范条款,并逐步实现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增加可读性。示范条款包括个人一年期意外伤害保险条款、个人定期寿险条款、个人终身寿险(分红型)条款、个人两全保险(分红型)条款,均设置阅读指引和目录,改进了版面格式,方便客户阅读,并首次引入"不可抗辩条款"。
无疑,"保单通俗化"是条款通俗化的进一步夯实,堪称多赢策略。对于投保人,通俗化条款能让他们轻松阅读,明白地购买保险产品,保护自己的知情权。毕竟作为一种合同条款,严谨同样是保险合同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搬用只有保险专业人士、法官、律师才看得懂的语言来制作合同文本。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条款通俗化更多地从客户需求出发,杜绝投保人因没弄懂保单语言吃亏的现象,间接提高保险业工作效率,成为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国民保险意识的重要手段。期望各保险公司本着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发展原则,积极推进条款通俗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