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8/9/22 5:41:58
进入7月份,银行去年推出的类基金理财产品陆续到期,由于股市持续低迷,一度红火的类基金产品大部分以亏损告终,银行理财产品再度面临信任危机。
到期类基金普遍亏损
去年7月份前后,多家银行与基金、券商或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类基金理财产品。类基金理财产品指银行将募集的资金由券商或信托公司管理,投资于基金、债券、股票等,有的竟然可以100%配置股票。这类产品一般以1年期或2年期为主,近期部分产品陆续到期。
据Wind资讯统计,7月份至少有5只类基金理财产品到期,表现普遍不尽如人意。如某银行推出的2007年第四期万利宝理财产品,华泰证券为投资管理人,资金投向各类证券投资基金、新股及其他金融工具。产品将于8月17日到期,而6月30日最新净值仅0.8847元,亏损11.5%;某银行"添富增利"理财计划将于8月3日到期,该产品6月30日的净值为0.8761元,亏损12.39%;某银行将于7月27日到期的聚财宝鸿运计划1号精选基金理财产品,截至6月26日,其净值已滑落至0.8619元。以此测算,到本月底前后产品陆续到期时,如果股市不出现暴涨行情,相关理财产品很难兑现其预期收益。
营销预期误导投资人
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出现的风险,投资者感到难以接受。因为这与当初银行推出类基金理财产品时,给投资人带来的预期大相径庭。日前读者李先生向晨报记者反映,他于去年7月份购买的某银行类基金理财产品,银行宣传册上给出的预期收益率为8%-25%,而且将预期收益率印刷在非常醒目的位置。给他的感觉就是,即使达不到25%的最高收益率,至少也能达到8%的最低收益率。李先生表示,正是因为担心自己买股票风险太大,才将大部分资金购买了这款类基金理财产品。没想到该产品马上到期了,最新的净值竟然有超过10%的亏损。银行当初宣传的收益率区间根本就是"忽悠"人。
类基金理财优势不明显
尽管类基金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尽如人意,但与同期的上证指数相比,其表现还说得过去。上证指数自去年7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的跌幅为38.3%,而类基金理财产品的净值亏损普遍在13%上下。不过基金指数自去年7月30日至今年6月30日的跌幅为14.3%,可见类基金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一窝蜂"推出的理财产品往往有问题,如年初集中出现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零收益,近期类基金理财产品负收益等,看来,银行理财产品要克服一窝蜂;同时,市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等,看清楚理财产品的结构,而不能仅看收益率。(记者 刘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