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发内股,眼看它造巨富,又眼看它"内讧"了。在广大股民正为如何解套而苦恼的时候,宁波银行的高管和员工却迎来了职工股上市的大喜日子,七成员工有望因此摇身一变而成为百万富翁。但现在买了股的和没买股的好像都不满意,纷纷表态质疑,让这场"神话"越发显出几分闹剧的色彩。
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高管与内部员工持股的一个标本,一直被舆论所关注。在它身上,寄托着中国银行业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的尝试,也承载着民众对于资本市场举效率时不可损伤公平的期望--- 是科学激励还是内部自肥?会不会让多数股民为少数人的骤富买单?在人家按计算器算票子之时,自然也要被品头论足一番。
目前来看,造富游戏似乎仍属于合法合理行为。央行曾有规定,银行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不得超过股份总数的20%,单个员工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0.5%,宁波银行在这两方面被认为符合监管标准,在上市之时,银监会也没有提出很多异议,并且其他一些城商银行也在这么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高管、员工持股方式,只要来源合法正当,并没有不妥之处。相反,按照经济学理论,当这些人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对于效率的刺激是不可低估的。
所以,尽管人家一夜"暴富"了,尽管一些"暴富"的人甚至只是普通的银行柜员,但如果你理解并认同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似乎就没有什么可咬牙切齿之处,充其量眼球泛泛红罢了。但作为管理层,恐怕需要想得更多一点:除了股份比例设立上限,是否还要加强具体操作上的一些监管?
比如,规范银行高管持股的来源与内部持股的公平性。表面上的一次内讧,实质上却暴露出不规范操作必然引发的矛盾。
再比如,对于银行内部持股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应该有一个合理限度和具体规定。内部持股和调动积极性的关系,更多是出于理论上的,正如有网民所调侃的:手握百万千万的柜员还会好好做他的柜员工作吗?类似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缺少一定的约束,所谓的激励改革很可能成为银行高管的致富捷径,甚至成为内部员工的自肥路径。
网上曾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应该出台政策限制银行内部员工持股。这反映出舆论的诉求,希望从持股构成及比例、变现时间、股权处理等问题上作出完善性规定,否则任由这些员工随意兑现收益,恐怕对宁波银行的长期业绩反倒会形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他股民的权益。
资本市场不排斥造富神话,但不能容忍不规范的造富神话。城商行的股权激励计划带有实验性质,需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补和规范,让这个"神话"尽量发挥正面的激励示范作用。如果任其自然蔓延,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矛盾不闻不问,这种自由过了头的"造富神话"不仅对于银行自身来讲"很悬很危险",对于其他银行乃至资本市场的负面效应也不容低估。(毕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