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而作为普通百姓,这个"财"也就只能是那点儿"积蓄"吧。但如何让这点积蓄能够像雪球那样稳定安全地越滚越大,是现实中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个人最先选择的是国债。回到几年前,不用太远,3年吧,那会儿,国债可是炙手可热的投资首选。在国债发行比较集中的每年3月1日、4月1日什么的,总能见到各个银行储蓄网点门口排成长长的队伍,甚至有的老人家是在前一天夜里就带着小凳守侯了,那阵势绝不亚于最近兑换奥运纪念钞。
在没有其他投资途径的情况下,国债是老百姓最简单实惠的选择。它的优势显而易见: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安全稳定;没有利息税。虽然若干年前限于购买方式显得一"债"难求,但是稍微有点电子金融意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网上和电话等方式轻松购得。
但是,随着实际负利率形势越来越严重,国债的优势越来越不突出了。与此同时,国内各银行相继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花样不断出新,竞争力明显高于国债。这种产品的特点是期限短、收益高、灵活性强、起点低(起初是5000起,1000整数倍递增,后来被银监会规范成5万起,并且不能承诺收益)。其投向多是银行间债市,国有大型企业资金信托,A股市场新股申购等。最初,可能就是这些投向把一些老年人弄糊涂了,而我们知道,这些渠道多是普通投资者无法问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确实都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尤其是在A股市场进入牛市阶段。
2005年A股市场启动了解决非流通股问题的股权分置改革,并由此掀起了一轮历时最长的大牛市。这一两年里,附着于A股市场的任何产品都赚得盆满钵满。基金收益多则翻番,少的也有70%-80%,而同期的"打新"理财产品在扣除所有费用之后平均也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的收成,那真是皆大欢喜。
然而,进入2008年形势出现了变化,前有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后有国内自然灾害频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A股上证指数跌去一半,留恋其中的投资者多数也吐回了前面的大半收益,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各种与A股市场紧密接触的基金和产品都遭遇了"滑铁卢"。"天上掉馅饼"的时代终结了。
以上只是一个普通人打理积蓄的简单经历。事实上,理财应该是个很大的题目,一个涉及银行、保险、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甚至房地产、收藏等等领域的很宽泛的经济活动。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学习空间,而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应该是比收益和损失更重要的东西。(证券日报 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