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内地与香港认购新股有哪些区别
查看完整版本:内地与香港认购新股有哪些区别
2008/9/3 9:25:03
  认购港股会有哪些风险?
  两者差别非常大。在香港股票会涉及到实物股票,但在内地则完全是无纸化的,没有实物股票。因此,香港认购新股,方式更多样些,通常有四种:
  白表申购:这是个人投资者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到时投资者会收到以自己个人名义登记的实物股票证书。日后沽售时只需把股票证书交给经纪行或银行。
  黄表申购:所认购新股与白表不同的是,它并不涉及实物股票证书的交收。 如果将黄表连同以收款银行的代名人为抬头人的支票或银行本票,投入其中一间收款银行的收集箱,在成功获配发股份时,新股便会存进投资者在经纪行或银行开设的股票户口,或者投资者在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已开立了的投资者户口内。
  假如以黄表申购却未获配任何股份或只获配部分拟认购股份,退款支票将会以邮寄方式寄回。如果向经纪行或银行发出代购新股指示,而有关认购款项是直接由投资者股票户口扣除的话,股份及退款则会存入投资者的股票户口。
  粉红表申购:部分首次公开招股或会用上粉红色的表格。这种特别的表格只供个别公司员工递交新股认购申请之用,一般不适用于公众投资者。
  电子认购 (EIPO): 新上市公司也可能会同时采用中央结算系统提供的电子认购服务。投资者如使用此方式,必须预先在中央结算系统开立投资者户口,再透过中央结算系统的电话系统认购。如果在最初开立投资者户口时已申请了互联网服务,更可通过中央结算系统的网站认购。经纪行也可通过中央结算系统的电子认购服务代为办理。此种方式认购,投资者毋须填写IPO申购申请表格。
  另外,新上市公司可能会同时委任电子认购服务供应商提供白表 EIPO 服务。如果符合并接受服务供应商所列明的服务条款,投资者则可选择通过指定网站以电子方式递交新股认购申请。一般情下,投资者可使用指定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缴纳认购款。正如使用白表申购一样,投资者也会收到以个人名义登记的股票证书。日后沽出时同样需要把股票证书交给经纪行或银行。
  认购的港股结果如何获知?
  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招股章程提示的日期,通过当地报章和港交所网站,查阅主板上市公司所定的股份发行价、分配结果及股份分配基准。如果是创业板公司,结果则会在创业板网站或香港报章上公布。
  分配结果往往根据申请分类法来公布。白表申请或投资者户口持有者只需核对身份识别号码,便可查阅。如果申请是通过中介机构 (例如经纪行或银行)递交,不论用黄表并以中介机构名义提出申请,还是通过使用香港结算的电子认购服务,股份分配结果会列出中介机构的身份识别号码。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向有关股份过户处查询分配结果。股份过户处的名称在公司招股章程及香港交易所(行情,资讯,评论)或创业板的网站上有提示。
  股份过户处通常会在公布结果当日,通过平邮向成功认购的白表申请人发送股票证书。如为黄表认购,成功认购的新股将会存入投资者在中央结算系统开立的投资者户口,或投资者指定的经纪行在中央结算系统的户口,有关经纪行将会把那些新股再存入投资者的股票户口内。
  如果招股价低于最高发行价,成功认购者以及只获配部分拟认购股份者和未成功认购者,均会通过邮递方式获发还退款支票。如果通过经纪行或银行认购新股,获配股份和退款将会直接存入个人在有关中介机构开立的股票户口内。如通过香港结算供参与者使用的电子认购服务认购股份,获配股份则会直接存入投资者在中央结算系统开立的投资者户口。
  在香港,由于认购新股时,事先并不知新股的分配基准。如果出现超额认购,可能只会获配部分,甚至获配不了;反之,获配数量可能高出预期。
  香港与内地市场一点重要的不同是,新股在上市首日不一定高开高走。新股的表现主要受整体市场气氛影响。新股价格跌破发行价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假如选择的申请方法涉及以邮递方式收取股票证书及退款支票,可能出现的邮递风险也不能不考虑。如果在收取股票证书上出现时间上的延误,投资者便不一定能在新股首个交易日时出售。一般来说,投资者必须持有股票户口,方可卖出首次公开发售的新股。
  如果运用保证金借贷认购新股,比例可以达到1:9,也就是说投资者的资金可以放大10倍,预期申购新股所赚取的利润,也不一定能抵消相关的交易成本及利息开支。假如未能像预期那样以高于发行价的价格出售新股,损失可能就会很大。
  不过,相对于内地打新股来说,港股的中签率还是较高的。香港新股发行常常较能照顾中小投资者,新股中签率平均高达10%,最高甚至达到100%;而A股的中签率常常万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参与新股认购获利概率还是很高的。当然,如果中签率太高,通常也说明此股并不为机构所看好,上市首日就有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作为内地投资者如果认购,最好认购较熟悉的那些国内大型企业或成长性高的民企股。(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泠枫)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