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数量随之"井喷",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基金,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但银行理财产品也面临着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挑战,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现象正在动摇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另一方面,如何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如何防范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如何加强银行理财的市场监管,也已成为当前政府及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更好地帮助投资者寻找到理财投资的正确方向,推动银行理财业走向全新的市场格局,由东方财富网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银监局共同指导的"2008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日前在上海召开。
开宗明义---通胀时代如何投资?要跑赢CPI如何理财?
日前在上海"2008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上,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这两个问题,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工商银行、深圳平安银行等高端举行了趋势对话。
CPI跑得多快
出席《要跑赢CPI如何理财》趋势对话的是: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林志民、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个人银行部首席投资总监梁大伟、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马续田、深圳平安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程明高。
4位专家首先预测了CPI的走势。林志民说,从今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他个人认为,今年年底,CPI指数预计还将达到7.8%。
梁大伟表示, 虽然前段时间CPI指数接连上扬,但预计今年下半年,CPI指数有望稍许回落。渣打预计,今年第三季度CPI指数为6%,第四季度为5.5%左右。
马续田预计,随着下半年宏观政策逐步落实,通胀率可能降低,但全年的通胀率仍将超过存款利率。
程明高表示,从现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可能还会持续,利率也可能继续上调。在CPI方面,下半年还是有回落的可能性,基本预测在7%~8%之间。
理财收益跑得赢吗
当趋势对话的主持人、经济学家金岩石提出"理财产品收益如何跑赢CPI"时,一位专家认为这问题是在"下套",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马续田提出,"应该把题目改成在CPI高企或者高通胀的环境下居民怎么理财,不一定强调战胜CPI。"显然,至少对于今年,理财产品收益要跑赢CPI,很难。
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可能跑赢CPI?林志民认为:"只有高风险的产品可以覆盖通胀率。" 前段时间,东亚银行推出很多与农产品、金属挂钩的理财产品,部分产品的回报率半年可以达到15%。"但提供高收益的产品,对银行和投资者而言,意味着承担更高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是存贷款客户,他们是拿养家的钱放在银行,银行如果不分析他的承受能力,给他提供高风险的产品,最终是要承担信托责任的。林志民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的个人理财也要依照存款利率和CPI之间的空间去作较为实在的选择。
但CPI也不是赤脚都追不上。梁大伟认为,如果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导致目前CPI不断高企的主要因素,并将投资目标集中于这几块,跑赢CPI不是太难。银行若是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是有能力帮助老百姓争取比较好的回报的。
程明高介绍,银行理财业务共涉及到七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房地产金融市场、外汇市场、产品市场和保险市场。而在这七大市场中,可能跑赢CPI的就是目前银行正在做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但这需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目前,基准贷款利率为7.47%,基本能够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债券市场主要就是信托贷款,现在不少银行正在加大对该市场的开发力度,但这需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目前监管层可能对信托贷款方面作出进一步规范,这会使该类贷款受到一定限制。程明高同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业也可以跑赢CPI。
用什么心态追赶CPI
中外银行理财专家一致认为:高通胀下理财,观念和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东亚银行副行长林志民主张投资者应该树立的理念是:理财理财不是发财。而是要做好财富管理、做好资产配置。
林志民表示,2007年,全国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但总体来讲,保本型理财产品仍是主流。虽然收益高、同时又有保障的理财产品是投资者最好的选择,可市场的变化在很多时候无法预估,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影响了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
林志民强调,银行与投资者沟通理财方案时,投资者需要很清楚地知道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和自己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林志民同时表示,未来,国内投资者对理财概念的理解应慢慢走向财富管理。"银行要向客户规划他们未来的情况、未来的目标,并进行恰当的资产配置,提供不同的建议,形成顾问式的客户关系。虽然短期内,客户可能并不一定得到很好的回报,但从长远来讲,他们会对理财顾问树立较强的信心,从而与银行建立很好的关系。"
追求中长期跑赢CPI。这是深圳平安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程明高倡导的理念。到底是短期跑赢CPI,还是中长期跑赢CPI,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短期跑赢CPI和中长期跑赢CPI的客户是不同的客户。程明高说,"很多人希望时时超越CPI,这个想法比较糟糕,因为中长期是可能超越的,但短期有可能亏本。投资者需要对短期风险的承受度多加考虑。"
马续田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人在资本市场损兵折将,现在对绝大部分人而言,理财都是以保本为第一目标;而另一方面,仍然有人无法接受银行产品也有风险,希望又保本又有高收益。"确实投资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给投资者这样的理念,银行理财产品也有风险,拿到高收益,可能付出的风险更大。
银行肩负信托责任
马续田介绍,以前股市不好时,老百姓就会把钱存进银行,但现在却不是这样,他们更愿意购买理财产品。
数据也显示,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确实出现了"井喷",但也有不少问题存在。说到底,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一种信托产品,受人之托、代为理财。理财投资者最关心的就是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率的对比。因此,马续田表示,"现在,很多商业银行都认识到自身的基本客户就是存钱客户。你若对客户提供不恰当的理财产品,最终就要承担相应的信托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做的是给客户分层。"
梁大伟介绍说,香港地区理财市场的起步较早,银行从两年前开始就对老百姓的投资教育投入了很大精力。"现在内地很多同业也在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这对银行甚至对其他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好事。至少这些客户或者准客户中已有一部分懂得他们需要理财,并清楚地知道理财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自己的预期目标。"
林志民认为,公众理财投资教育非常重要。投资者需要对理财有更多的概念与了解,才能和专业的投资机构沟通,帮助他设计更好的理财方案。
【数据】
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透露:
2007年全国理财产品的销售额达到8190亿元,同比增102%;上海理财产品销售额1076亿元,比2006年增加57%。
今年一季度,全国理财产品销售量达到了9100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额。上海市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则达到851亿元,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是654亿元,外币理财产品是196亿元。
【理财市场问题】
多数理财产品仍属于低层次的创新。目前规模比较大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产品、打新股类产品、信托贷款类产品、QDII等等。 产品雷同,缺乏特色,甚至不少产品是变现的存贷款业务。银行的各个理财产品或明或暗地带来贷款的收益。
部分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不够,对可能的风险揭示不足,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纠纷不时出现。部分营销人员为完成任务,甚至采取各种办法误导客户,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在营销高风险产品时,采取购买一定产品当场发放米、面、油的促销方式。一般来说,能够被米、面、油所吸引的顾客,其收入不会很高,这一类人群恰恰不适合购买高风险产品,采取这种方式营销无疑有误导之嫌。一旦发生的损失超过这类人的承受能力,极易影响社会的稳定。
银行的理财产品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后,理财产品收益大幅缩水,甚至出现大额亏损。即使一些与资本市场关联度不大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零收益"现象。
【声音】
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金融稳定部主任凌涛在"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上提出:
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永远是理财的起点。商业银行在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时,要注意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在推出金融创新产品时,也必须明确产品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可以采取哪些分散与防范风险的措施。
商业银行要尽到信托责任,始终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银行的理财产品说到底是一种信托产品,受人之托、代为理财。
投资者教育工作是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扩大理财产品的规模,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