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拉锯,在连续数日大幅下挫后终于止跌回升。最新显示,8月6日以来大盘机构资金连续7个交易日净流入,而基金净买入达150亿元。德圣基金中心提供数据同样显示,基金连续两周净买入。基金的护盘行动也终于在昨日换来大盘收红。
从基金仓位变化看,受到市值下跌影响,采取保守观望的基金平均仓位继续下降。虽然数据也显示,部分基金选择在大跌中加仓,只是少量加仓难改大势,加仓并非本轮大跌中基金普遍采取的方式,加仓积极的多数是中小规模的二线基金,且加仓行为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或投机性,谨慎观望仍是基金操作的主流思想。
■市场
14只基金"敢死队"上周大幅增仓逾5%
事实上,从基金仓位对比市场走势可以看出,在此轮大跌中基金并未追涨杀跌。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提供数据显示,基金连续两周净买入。仓位监测数据显示,由于上周市场大跌,基金平均仓位被动下降,但呈现少量的净买入。
据,上周仓位降幅超过2%的基金126只,占到全部测算基金数量的46%.其中,仓位下降5%以上的基金达到43只。减仓的范围和幅度相比前周略有缩小,主要是市值下降引起。另一方面,上周增仓的基金数量有所上升,37只基金显示仓位增加2%以上,其中也有14只基金大幅增仓5%以上。
尽管有所加仓,但事实上,随着基金话语权的下降,主动加仓已经难挡市场的下跌。同时,基金接到管理层护盘指示的传言再度喧嚣尘上,不过有基金表示,期间基金经理的确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操作引起波动,但没有接到传言所谓的指令。事实上,对后市的看淡也让基金经理不敢贸然进场。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表示,奥运期间还出现如此大幅的下跌,出乎意料,说明市场信心极度低迷。急跌之后必要反弹,只是熊市中反弹的高度有限。该基金经理表示,无论从面还是技术面,都不容乐观。总体来看,在市场信心不足,场内资金匮乏而经济基本面因素尚未实质性明朗的情况下,市场仍将维持振荡格局。
中小规模基金积极加仓基金或带投机性
虽然上周基金的名义仓位下降,但实际上基金有十分少量的净买入。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分析,因为测算期间内股指大幅下挫,由基票市值损失带来的被动减仓因素十分显著,这对于中等仓位的基金影响尤其显著。例如,仓位70%的基金,在股价下跌10%的情况下,仓位将会被动下降为67.74%,即被动减仓2.26%.如果以上周测算期间内沪深30010.18%的跌幅计算,股票型基金被动减仓应在2.37%,而测算减仓为2.23%,这说明基金实际上净买入0.14%。
虽然基金在总体上有少量的净买入,但这不足以改变基金保守的主流。江赛春认为,平均仓位水平更能反映基金的策略倾向。虽然在连续两日的大跌中有部分基金选择买入,但买入的规模相比基金的现金资产来说微不足道,这不足以用来判断基金策略是否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相反,从加仓基金的范围来看,加仓并不代表基金的主流。加仓积极的多数是中小规模的二线基金,且加仓行为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或投机性。如上周加仓明显的基金名单中有长信、东吴、东方、华富等基金公司旗下基金。而部分更早加仓或试探性加仓的基金在市场的持续低迷下也无法坚持其策略,如海富通、博时等。一贯坚持高仓位的中邮成长近两周开始有减仓迹象,也是某种信号。
总体而言,即使基金的平均仓位已经十分接近历史低点,但系统性加仓对基金来说仍然有较大风险。江赛春表示,在宏观和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基金不会轻易转向战略性做多。那些认为基金仓位已经很轻,就必然会开始加仓的判断并无根据。
基金"赌"能源价格松动提前布局建仓
不少基金近期对市场的判断三缄其口,虽然宏观面充满不确定性,但长期投资价值日渐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
国泰基金认为,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公布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经济回落的趋势,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相继公布的数据也确认了主要经济体的回落,但许多大盘蓝筹股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具有一定吸引力。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庄涛也表示,目前大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点位,不敢说已经到市场的最底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点位已经给投资者过滤掉了很多的风险,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极具投资价值。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表示,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与海外成熟市场相平,部分品种投资价值显现。
由于能源价格有望再次松动,不少基金已经着手布局能源、电力板块。而昨日盘中电力、等板块就涨幅居前。
有基金经理认为,食品通胀回落是进行能源价格调整的契机。而中金在近期一份里也指出,经过测算,成品格上调1%拉高CPI0.05%,目前对于能源价格改革态度积极。从长远考虑,只有理顺资源价格,才能发挥价格对增加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未来宜合理兼顾控制通货膨胀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微调,改变价格扭曲现象,审慎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基金不约而同加大投资力度
尽管长期价值凸现,但为了避免短期风险,基金不约而同地加大债券投资力度。
与股市的低迷相比,从上周开始债券市场就表现出逆转性的上升,尤其是和指数的一路飙升,创下历史新高。在股市低迷期,机构投资等再次向债市靠拢,投资避险和稳健收益成为主要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