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至今,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0年有余的时间。在这10年的发展中,基金业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基金。本报此次通过梳理基金10年的发展历程,推出业界公认的基金十骏:这些历经风雨的投资界杰出人才,当下却只有4人依然坚守公募基金。本刊依据他们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顺序排序,试图探询他们并不算长的投资旅程,给依然奋战股市的年轻人以启迪。
王亚伟:继续奋战第一线
●最早任职基金经理时间:1998年4月28日
●1998年4月28日担任基金兴华基金经理助理,随后又任基金经理;2005年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和路
已在基金业摸爬滚打十年的王亚伟,作为基金业内为数不多的“老人”,现已担任华夏基金副总裁。不过,已有十年基金经理生涯的王亚伟,似乎更愿意在第一线“奋战”,2005年开始王亚伟接下了其投资生涯中的第三只基金——华夏大盘精选基金。
2007年,华夏大盘的复权单位增长率高达226.24%,居基金净值增长指标第一。华夏大盘基金去年的耀眼表现,除了受益于大牛市外,王亚伟多年的投资经验也是华夏大盘在他的操控下“一战成名”的重要原因。
虽然华夏大盘去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但是今年以来其复权单位净值的累计损失却达到了29.79%。
1998年4月9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成为现今业内统称的“老十家”之一。随后的4月28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基金基金兴华成立,时年仅25岁的“青年才俊”王亚伟担任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助理,随后又任基金经理,并且一直干到2002年1月8日。
作为国内基金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封闭式基金之一,基金兴华在王亚伟掌舵的时间里,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高达90.48%,成为目前市场上33只封闭式基金中,在这一时间段里净值增长率仅次于基金安信的封闭式基金。
2005年4月21日,华夏成长公布了其当年一季报。作为王亚伟在华夏成长担任基金经理三年半里的“谢幕演出”,王亚伟做了深刻回顾。除了表示华夏成长在配置与选择失误较大以外,同时承认“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股票基本上没有任何配置”。更为严厉的自责是,王亚伟表示自己部分个股基本面的与认识不足,没有下足够的工夫去研究其基本面。同时“在方法上也有较大失误,过于看重市盈率,也忽视了市场气氛的作用”。
在王亚伟担任华夏成长基金经理的三年半的时间里,华夏成长的单位复权净值增长率仅有13.2%。相比其他基金在这一时间段的表现,似乎只能用“不尽如人意”形容。
江作良:低调的基金元老
●1993年进入广发。2001年转战易方达基金,曾担任基金科汇和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
●今年6月21日,辞去易方达副总经理职务
王艳伟
江作良给人的印象一贯是低调平和,但他的名气却是响彻中国投资界。
1993年底,江作良进入广发证券,曾从事证券发行、研究咨询、自营等工作,2001年底转战易方达基金,主持投资管理业务,并分别担任基金科汇和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其投资风格和水平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
易方达平稳增长于2002年8月成立,江作良是其第一任基金经理,并一直管理至2007年7月,在国内基金业也属于管理同只基金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正是在这期间,江作良在广发证券做自营时所表现出的投资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并奠定了其在基金业界领衔者的地位。
在易方达平衡增长成立初期,出于谨慎,江作良一直将股票资产比例控制在较低水平,回避了2002年下半年的股市下跌风险。而江作良在2003年的操作则更体现出其在投资上的高瞻远瞩。
2003年全年股指窄幅震荡,有约20%的股票出现持续上涨,而近80%的股票几乎处于持续的下跌通道中,除了年底前出现部分个股的超跌反弹,全年投资机会寥寥。2003年上涨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汽车、钢铁、港口等行业,其中少数价值低估、业绩持续增长的个股走出独立,而这些投资机会均被江作良敏锐地把握住了。
2003年1月后,在市场出现快速反弹时,江作良采用了集中买入大盘蓝筹股和分散投资超跌股的增仓,对预期业绩大幅增长而股价尚处于低位的、电力、石化等行业集中投资,并在2003年全年的投资过程中坚持将大盘蓝筹股作为投资重点。最终,易方达平稳增长全年净值增长率为20.65%,位居同类基金前列。
如今,这位昔日的基金业元老已经离开易方达。今年6月21日,江作良辞去易方达副总经理职务。至今,还未确定“下家”。
江作良的离职与其早年对立立电子(002257.SZ)的股权投资有关。立立电子的IPO申请已于今年3月份通过发审委审核,但却因涉嫌"二次上市"被证监会重新审查,推迟上市,至今仍未有结果。
石松鹰:我一直在学习
●2001年,担纲基金天华基金经理。2002年,出任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经理
●现任银华基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吴慧
“我在学习。”
打拼了十几年,从基金经理到投资总监,再到主管投资的公司副总经理,石松鹰步履扎实,这从他每季度亲自撰写的投资策略可见一斑。说起最近在忙什么,石松鹰的口气近于轻松,“我在学习。”
7年前,银华基金第一只基金——基金天华成立,石松鹰即担纲基金经理。第二年,2002年11月,银华基金发行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石松鹰出任基金经理。在他任职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经理的近一年中,A股正值漫漫熊市,石松鹰成为为数不多的显著超越业绩基准的基金经理之一。
市场永远是对的,这是他信守的第一原则,他坚信市场是可以预测的。市场永远是错的,这同样是他践行的第一原则,从大多数人的错误中挖掘机会,“快半步就好”。
作为投资总监和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石松鹰说自己是整个公司最悲观的人,“我的一票否决权就是用来控制风险的。”相反的是,石松鹰要求银华基金的研究员都是乐观主义者,无需考虑风险,保持单向的乐观。因为他坚信,只有乐观主义者才能创造投资机会,悲观主义者永远不能发现机会。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石松鹰更喜欢自上而下,他也认为,自上而下比自下而上更难,“找一只2008年会涨的股票不难,但是只会涨是没有用的,对共同基金来说,关键还要跑得快。”按照银华基金的投资方法,投研部门会为每个公司做一个模型,而模型的前面就是一个假设,石松鹰说:“假设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判断。”银华的做法是先部分买入,然后调研经销商、消费者等,持续跟踪、求证,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数据都证实假设。
石松鹰谦虚地说,“投资由基金经理负责,我就是跟着基金经理学习学习。”
肖华:转投遇“熊”
●最早任职基金经理:2000年8月22日
●先供职于长盛基金,2002年转入博时基金,2006年年底,离职转做私募
蒋飞
2003年是肖华投资生涯的顶点,4年之后这位原博时基票投资总监离开公募基金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然而他所管理的私募虽在2007年牛市的顶点获得一定收益,却也一样未能幸免于2008年A股的惨淡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