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月报(2008年5月)
理财产品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2008年6月
一、综述
2008年5月份,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背离迹象日趋明显。自4月份以来的两个月内,在人民币对外全面升值、物价继续大幅上扬、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的持续压力下,国内经济条件趋于恶化。这种变化在A股市场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尽管4月下旬印花税的向下调整刺激了上证指数的急促反弹,但5月份重复颓势似乎表明了市场对未来基本面恶化的深度担忧。相反,在过去两个月内,美元与美股都经历了次贷危机后的第一波强劲反弹,发达经济体恍若看到了暂时摆脱危机的希望,尽管5月底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又开始蚕食原本脆弱的信心。
受上述背景影响,中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彼此表现各异。中资银行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需要顾及基础资产投资环境的恶化,收缩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另一方面又需要配合监管部门的业务整顿与窗口指导,谨慎对待产品创新与市场开发。5月份,中资银行未发一只股票类、汇率类理财产品,发行的结构类产品甚至屈指可数,如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发行的几只商品类产品。外资银行遇到的难题主要来自基础资产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虽然投资范围仍然能够覆盖利率、汇率、股票与商品,但为了求得逆境生存,也只能主动加快产品结构的创新。
二、市场概况
在本月收录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人民币、美元、港币、其它外币产品数量分别占比70%、13%、6%、11%。①单从超额收益率评价结果的样本均值来看,按照委托币种分类,以全部由中资银行发行的港币产品最具投资价值,其后依次是人民币、美元、其它外币产品。
在人民币产品中,信用类、利率类、股票类、商品类产品的样本数量分别占比71%、25%、1%、2%。以超额收益率的评价结果衡量,人民币商品类产品的投资价值相对突出,而且相比4月份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对照鲜明的是投资期限
① 其它外币包括欧元、日元、英镑、澳元等。
较短的人民币利率产品,不仅发行数量较上月明显收缩,投资价值也是大幅下降。这两类产品表现的月度变化反映了国内商品价格上涨预期加强,短期利率上行空间受到抑制的宏观大局。
在外币银行理财产品中,外资银行做出了迅速的市场热点切换,相比上个月度明显收缩了外币产品线,如外币股票类与利率类,扩充了人民币利率类产品。在中资银行发行的外币产品中,利率类产品数量有所下降,仅专注于美元或港币产品,其中的无风险利率产品占比较大。同期,中资银行在5月份开始尝试欧元、澳元商品类产品,明示了对未来国际商品市场的乐观预期。
三、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表现
2008年5月,中资银行发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屈指可数。剔除某行发行的几只伪利率结构类产品、交行和华夏发行的几只商品类产品外,中资银行未发一只股票、利率、汇率类结构化产品。结构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外资银行的主打市场。
本月共收录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41只,其中本、外币产品分别有17、24只。剔除信息不透明和伪结构产品,本月总共评价25只结构产品,其具体分布情况可见表一:

结构类理财产品的资产分布,反映了发行银行对基础资产市场走势的认识。在过去一段时期商品价格飙升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开始热衷于发行商品类产品。股票结构类产品则是外资银行结构产品中的一棵"常青树",无论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发行此类产品,只是需要对基础资产与产品结构略加调整。
自2008年4月份以来,理财产品中心将结构产品的一级结构划分为5大类,即看涨类、看跌类、区间类、波动率类和相关性类(理财产品收益与基础资产的上涨、下跌、表现区间、价格波动性、相关性相挂钩)。理财产品的结构分布可以反映发行银行对基础资产走势的判断。从评价样本来看,看涨股票、商品和汇率占据多数。毫无疑问,这和当前商品价格飙升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名义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峰,并不排除投机的可能性,一旦商品价格出现回调,看涨商品类产品的收益可能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在所有银行的结构类产品中,对于不同币种的产品类型,根据样本数量与平均超额收益水平的相互比较,可以筛选出5月份表现最突出(不意味最好)的银行,如下表二所示。

四、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结构
从各家银行的产品发行结构来看,在中资银行中,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产品发行结构相对多样。同期,国有控股银行、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结构分布,分别如下图图1、图2所示。


五、总结与展望
银行理财产品的中短期投资期限属性,决定了它对市场热点的不懈追逐。5月份中外诸多基础资产市场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市场上日趋悲观的预期,显然抑制了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开发。
然而,产品创新并没有因此止步。这主要表现在基础资产大类的热点切换、细类的分散拓展,以及结构设计的灵活多样化。例如,在结构化股票类理财产品中,挂钩的股票已经开始迈向韩国市场。行业配置的多样化趋势同样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过去比较热衷的金融、农业与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如今也不失时机地转向了基础建设或多个行业的混合。结构类型的创新则从4月份就开始趋向于多种结构的灵活转化。如此看来,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真正障碍,仍然是来自自我的挑战。